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复杂地质环境对房屋建筑施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作者

王莉

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复杂地质并非工程发展的偶然伴生物,而是城市空间拓展至边界地带后不可回避的现实条件。近年来,大型城市群中工程场地普遍呈现出软弱土体、水文异常与地质结构突变交织的趋势,传统施工技术与组织方式在其中显得愈发吃力,甚至失效。面对这一深层次结构性难题,如何从源头理解复杂地质的风险表现,并构建匹配性的技术与管理体系,成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复杂地质环境的类型划分与分布现状

(一)地质环境分类

在房屋建筑施工语境下,复杂地质不应停留于地层成分的物理划分,而应聚焦其对建造环节的干扰模式。从风险作用机制出发,可将其归纳为四类:软弱地基类主要引发沉降不可控与承载衰减;结构异常类则与桩基失稳高度相关;水文复杂类往往造成基坑失压、突水事故;地质灾害隐患类则呈现空间突发与滞后耦合特征。这种以“工程扰动为尺度”的分类逻辑,更贴近现场需求,有助于技术路径的靶向响应。

(二)中国典型分布区域

复杂地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核心城区向城市边缘逐步蔓延的趋势。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因软土层叠加高水位,深基坑沉降与涌水问题日益突出;而西南岩溶带如桂林、贵阳,则因地下结构破碎,桩基贯通率不稳定。一些三线城市新区建设频繁进入滑坡体与采空区叠加地段,超出传统设计模型的适应边界,迫切需要基于区域演化特征构建动态地质风险感知体系。

二、复杂地质环境对房屋建筑施工的多维影响

(一)对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的影响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对地基承载性能的极大削弱。软弱土层与不规则界面层往往导致应力扩散路径紊乱,使得传统经验参数难以适配,设计可靠度下降。此类场地中,差异沉降成为常态现象,尤其在桩 - 土 -结构耦合作用下,极易触发上部结构不均变形。与此同时,地基处理策略难以固化,常规桩基或筏板设计需因地调试,增加设计周期与试验成本。一旦方案选型失误,极有可能出现基础局部失稳、结构错位或墙体开裂等不可逆后果。可见,复杂地质条件已不再是设计“修正值”的问题,而是决定建筑基础体系配置的主导因素。

(二)对施工组织与工序安排的影响

施工组织在复杂地质下的可控性显著下降,计划性与现场适应性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工程往往需要频繁调整开挖深度、支护节奏与土方调配方案,常规线性施工顺序被打乱,导致总工期被拉长且边际效率骤降。一些特殊地质如季节性膨胀土、地下暗流或强风化带具有瞬时演变特征,对作业窗口提出更高要求,形成“等待型工程时差”。与此同时,排水与支护措施需动态应变,导致临时设施更新频率过高,资源协调压力陡增。在缺乏前瞻性的技术组织下,不仅成本不可控,还易引发交叉作业与安全死角的叠加效应。

(三)对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影响

安全风险在复杂地质场地表现出高度偶发性与耦合性,往往在施工高强度推进阶段集中爆发。溶洞穿透、突水冒砂、基坑滑移等隐患无法完全依赖事前预判排除,需实时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介入。然而,传统安全评估多停留在静态条件预设,对时间性演化机制反应迟缓。质量控制点在此类工程中呈现高度离散特征,许多关键指标如注浆密实度、基底持力层均匀性等难以量化,反馈延时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大多数项目仍依赖经验加人工巡查进行质量闭环,显然不足以应对复杂地质带来的动态不确定性,

从而埋下系统性风险链条。

三、复杂地质环境下房屋建筑施工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提前识别机制与多源信息集成

前期风险识别不应再依赖单一勘探手段,而应构建多源信息交叉验证机制。将传统钻探数据与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成像和地质雷达等物探手段整合,可更早揭示软弱夹层、断裂带及溶蚀空腔的空间展布。引入建筑信息建模(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耦合平台,使地质数据与设计参数同构化表达,形成动态三维“地质底盘”,提升对施工风险的感知能力。实践中,部分城市已建立区域级地质数据库,配套大数据挖掘技术,可快速调取历史工程地层响应曲线与病害分布图谱,实现风险预警前置化。

(二)工艺工法因地制宜匹配

在地质构造高度不均的场地中,标准化施工工艺往往“水土不服”。技术路径的适配应基于具体地层结构而非工程习惯。例如,软土地区应优先考虑桩筏复合结构与高强预应力桩,借助桩- 土共同承载机制缓释沉降集中;遭遇高承压水层时,宜辅以封闭式止水帷幕与反压注浆体系,构建地下水“等势围挡”,削弱渗流突变对基坑的干扰;若施工区贯穿岩溶或孤石发育带,可采用冻结法预处理或非线性微变线布桩策略,避让不可控障碍区段。关键在于将工法视作动态响应,而非固化流程。

(三)信息化施工与过程监测技术

施工过程管理不应停留在人为巡查与事后补救层面,而需构建实时闭环监测系统。将物联网(IoT)沉降传感器、应力计与倾斜仪等传感节点嵌入施工关键部位,可实现多维数据的高频采集;通过时间—空间—构造三维参数拟合,可对异常位移趋势进行提前干预。同时,结合 BIM 模型与施工日志动态比对,系统可主动识别偏差源并生成施工调整建议。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辅助算法的引入可进一步强化数据解读的深度与精度,为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安全提供智能保障机制。

(四)管理机制优化与制度支撑

制度层面应确立“地质风险独立控制单元”机制,将复杂地质列为工程管理的独立范畴,设立专门小组,持续跟踪地质动态并协调多工种应变策略。在关键节点,如基坑开挖启动、桩基贯通及地下结构转换期,应强制引入第三方地质专家参与论证,并赋予调整设计与暂停施工的裁量权。建议将地质响应纳入施工监理合同的责任条款,要求监理单位实时审核施工对地质结构的扰动情况。唯有将风险控制权前移、责任边界明确,才能为复杂地质下的房屋施工建立具备应变力的安全阀机制。

四、结语

复杂地质条件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空间耦合型风险,其影响不止于局部地层变化,而体现在整个施工系统的不确定性激增。本文明确了四类主导地质类型的机制干扰路径,剖析其对设计、施工与控制的耦合效应,并提出一套覆盖前期识别、中期施工、后期管理的闭环应对策略。未来,应持续拓展地质信息建模、智能监测算法与区域级数据库系统的深度融合,推动建筑施工从“反应式应对”转向“预测型决策”。

参考文献:

[1] 高兴龙 . 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19):129-131.

[2] 赵洪斌 . 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J]. 居舍 ,2023(33):66-69.

[3] 孟乾文 , 邹明君 , 方伟名 , 等 . 超厚淤泥层、软弱层等复杂地质下旋挖灌注桩施工技术 [J]. 四川建筑 ,2023,43(2):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