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杜琳梅
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 620599
引言
小学培智教育是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语文学习方面。语文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工具,也是学生理解社会、表达自我的桥梁。然而,许多特殊教育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当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情境创设与生活化教学
1. 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语文学习并非单纯的知识输入过程,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语言的实际意义。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表达。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语言与环境进行互动,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日常生活词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物品或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实际活动,能感受到这些词汇在日常交流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更为生动的训练。无论是学习家庭成员称呼、食物名称,还是了解常见的物品名称,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所获得的信息更加直观且容易记忆。真实情境的创设不仅限于课堂内的活动,也可以延伸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外的语文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收集与课本相关的语言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缩小,语文学习变得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2. 设计生活化课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生活化课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到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类课题通过与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融合。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课题的讨论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设计生活化的课题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话题引导。例如,在学习描述人物外貌的课题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人的特征来进行练习,借助图画、照片等材料帮助他们理解如何通过语言准确表达他人的外貌特征。这样的课题既能让学生学会语言技能,又能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生活化课题的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能通过同伴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语言表达技巧,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情境图画和视频素材,增强感知
图画和视频素材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刺激,帮助他们更全面地感知语言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图画和视频材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感知中学习语言,激发学习兴趣。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词汇、句型和语言规则的理解。情境图画能够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图像的形式更直观地理解语言的含义。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画,展示课文中人物的活动场景、情感表达等。通过观察这些图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背景、人物关系及其语言表现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视觉学习型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学习。
二、游戏化教学与动手实践
1. 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
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引入游戏元素,学生能够在放松的氛围中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游戏本身具有互动性和挑战性,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尤其对于低年级或特殊教育学生而言,游戏化教学能够使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语言技能得到了自然的提升。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发展社交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语言接龙、谜语猜猜等形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必须使用语言进行表达、思考和解决问题。游戏的竞争性和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挑战来实现。游戏化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上,还体现在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上。设计游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来调整游戏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游戏的内容应当围绕学生正在学习的知识点展开,例如通过拼字比赛或词语接龙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词。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挑战,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积累了语言经验和技巧。
2. 动手实践,促进语言的实际运用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际应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还能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动手实践活动的设计应与语文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搭建模型等方式,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转化为实际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描述、讲解,锻炼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例如,在学习某一课文后,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场景图或人物卡片,并用学到的句型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的实际应用。在进行动手操作时,学生不仅要观察、理解相关知识,还需要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语言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使语言学习从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3. 合作学习,提高学生集体参与感
合作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并提高集体参与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验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小组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或人物特点,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最终通过全班分享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语言进行分析和表达,还需要倾听他人观点,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有效交流。
结论
在小学培智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情境创设、游戏化教学和动手实践等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和实际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这些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创造一个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文技能,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2020). 小学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策略探究.《教育学研究》,(12), 45-48.
[2] 王丽 . (2019).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教育科学》,(6), 123-126.
[3] 张玲 . (2021).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培智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特殊教育与心理发展》,(3), 67-70.
[4] 刘佳 . (2018). 情境创设与动手实践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特殊教育学刊》,(8),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