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祁波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二小学4054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成长、习惯逐步养成、价值观萌芽塑形的关键时期。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阵地,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综合素质发展。传统小学班级管理多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包揽所有班级事务,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自主意识与主动性被压抑。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小组管理这一新型班级管理模式逐渐走进校园、受到青睐。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为班级管理注入新活力。
二、小组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小组管理将班级管理的权力适度下放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机会。在小组内,学生需承担特定职责与任务,如监督小组纪律、组织小组活动等。这些实践如同一次次“成长历练”,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自主管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例如,小组值日时,成员需共同商议值日安排,分工协作完成教室清洁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合理安排时间与任务的方法,更培养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小组管理的核心在于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中需与组员相互配合、彼此支持,携手完成学习任务与班级管理目标。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想法,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不断提升;面对合作中的问题与矛盾,大家共同思考、合力解决,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锻炼。比如,小组学习活动中,为完成一个项目或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分工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最终总结展示。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有效锤炼。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格、兴趣与能力各不相同。小组管理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在小组中发光发热。小组活动中,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的项目与任务,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充分激发,个性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例如,校园文化活动策划小组中,擅长绘画的学生负责设计海报,口才出众的学生承担主持宣传,组织能力强的学生统筹活动安排。通过这样的分工,每个学生都能在擅长的领域获得锻炼、实现成长。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小组管理倡导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通过设立小组评比机制,点燃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为在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小组内成员会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小组风气;同时,小组间的交流互动也推动班级整体氛围和谐发展,营造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环境。比如,学校定期开展小组评比,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表彰奖励。在评比的激励下,各小组积极改进不足、提升水平,这种良性竞争带动整个班级不断进步。
三、小组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划分不合理
部分教师划分小组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因素,仅简单按座位或成绩分组,导致小组内成员缺乏互补性,合作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将几名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分在一组,小组活动易陷入沉闷,缺乏活力与创意;将成绩优劣学生完全分开,则失去了相互学习、互帮互助的机会,不利于共同进步。
(二)小组职责不明确
小组管理过程中,有些教师未为小组及成员明确具体职责与任务,导致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时出现职责混乱、互相推诿的情况。比如,小组负责班级卫生管理,却未明确成员的负责区域与具体任务,最终可能出现卫生死角或任务无人承担的问题,影响管理效果。
(三)教师指导不到位
小组管理虽强调学生自主,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对小组活动缺乏及时监督与引导,导致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陷入混乱。例如,小组讨论问题时,教师未适时参与、给予启发引导,讨论难以深入,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小组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科学合理划分小组
教师划分小组时,需综合考量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性别等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让每个小组都兼具多样性与互补性。通常而言,每组 4-6 人最为适宜,既便于小组内部交流合作,也利于教师管理指导。例如,将性格活泼与内向的学生搭配,学习能力强与弱的学生组合,实现优势互补,让小组更具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明确小组职责和任务
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及成员制定清晰明确的职责与任务,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与责任。可通过制定小组规章制度、任务清单等方式,将职责与任务具体化、细化。例如,小组负责班级图书管理时,明确一名学生负责借阅登记,一名学生负责图书整理摆放,一名学生负责损坏赔偿处理,确保每项工
作都有人负责、有序开展。
(三)加强教师指导与监督
教师在小组管理中要做好“引导者”与“组织者”,及时了解小组活动进展,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活动开始前,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提供方法策略;活动过程中,巡视各小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反思,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小组管理水平。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小组整体表现与成员个人贡献。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态度、参与度、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评价更客观、公正、全面。例如,设计小组评价表与个人评价表,定期对表现进行评价,并依据结果给予奖励激励,激发学生参与小组管理的热情。
结语
小组管理作为创新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它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合作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尽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科学分组、明确职责、加强指导、完善评价等策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小组管理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小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小组管理模式,不断总结经验,为提升小学班级管理水平、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初探. 高其鹏. 学周刊,2022(36)
[2]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和突破探究. 闫丰收; 程玉梅. 新课程 ,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