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桑昭惠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6
引言
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本研究立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机制, 旨 融合实践中的结构性矛盾,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实效提供实践指南,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价值目标的同构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 有深层次的同构性, 二者均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家 与思政课强调的个人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培 智、信”不仅构成个体道德修养的核心 也与 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化中的家国 等精神内核,与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共鸣。价值目标的同构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二者在育人功能上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
(二)内容体系的互补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在内 存在天然的互补优势, 二者的结合能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传统哲学思想 的辩 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相互印证,能帮助 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道德准则,为思政课 规范可以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历史典籍中的治国 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与思政课中的政治理论教学 传统艺术、民俗文化等非文本资源,如书法、戏曲、节庆习俗, 补纯理论教学的单一性,使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引导
(三)方法论的协同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蕴含的方法论智慧,能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重要借鉴,形成协同增效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悟,这与思政课强调的实践育人理念不谋而合。古代书院教育中的师生问答、自由论辩等形式,如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体现了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精髓,对改进当前思政课单向讲授模式具有启示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寓教于乐”思想,如《诗经》的“兴观群怨”功能,提示思政课可通过诗词吟诵、经典戏剧排演等生动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传统修身方法如“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习惯,可转化为思政课中的自我批评、成长档案等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内化价值观。方法论上的协同,能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性循环。
二、当前融合实践中的现状与困境
(一)现有融合模式分析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实践呈现出多元化探索态势,但整体仍处于浅层化、碎片化的初级阶段。从内容整合方式来看,多数教学实践采取文化元素植入式的融合路径,主要表现为在思政课教学中穿插引用古诗词、历史典故或传统节庆等文化符号,虽能增强课堂的文化气息,却难以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部分高校尝试开发专题模块式的融合课程,如开设“儒家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等特色专题,此类探索虽在内容深度上有所突破,但往往因缺乏系统的课程衔接而成为孤立的教学单元。在教学方法层面,普遍存在“理论讲授为主、文化阐释为辅”的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被用作理论教学的例证材料,而非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内容体系,主从关系的错位导致文化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数字化融合模式逐渐兴起,在线经典诵读等新形式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技术应用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仍有待加强。
(二)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1. 内容融合表面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 普遍存在浅表化、碎片化的问题,未能实现深层次的价值互通。许多教学实践 习俗等,而缺乏对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转化,形式上 而非有机组成部分,难以真正触动学生的思想认 讲解,如孤立地分析某部经典著作或某位历史人物的思想 离破碎,无法形成系统性的文化认知框架。更深层的问 现代价值观的辩证关系,要么机械照搬传统教条,要么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之间出现断裂,削弱了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
2. 教师素养不均衡
教师群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性失衡,成为制约深度融合的瓶颈。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常识性层面,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和深入的文化体悟,难以在教学中精准把握传统思想与现代理论的衔接点,导致文化资源的运用流于泛泛而谈。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虽具备较强的文化解读能力,却可能对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把握不足,容易陷入纯学术化的讲解误区,偏离思政教育的核心导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要么强调政治性而牺牲文化深度,要么追求文化内涵而弱化思想引领,最终影响教学的整体效能。当前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形成针对“文化+ 思政”复合能力的专项培养机制,多数研修项目仍将二者割裂对待,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在文化融入实践中的局限性。
3. 协同机制缺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缺乏制度化的协同保障,导致融合实践呈现随意化、零散化的特点。在顶层设计上,尚未形成明确的课程标准,使得各级教育机构在文化融入的尺度、方式和评价标准上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规范。课程开发层面,现有思政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多为点缀性补充,而非结构性嵌入,缺乏贯穿课程始终的文化逻辑主线,导致文化资源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显得生硬割裂。教学管理层面,跨学科协作平台的缺位使得思政教师与文史专家、文化研究者的互动不足,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教研共同体,限制了融合创新的可能性。评价体系的问题同样突出,当前思政课考核仍以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核心指标,文化认同、价值内化等软性维度未被纳入科学评估框架,导致教师在融合实践中缺乏明确的成效反馈。
三、融合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顶层设计机制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协同机制必须从国家教育战略层面进行系统性规划,形成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和资源保障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融合的基本原则、内容框架和实施路径,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权威性政策依据。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要重构思政课教材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机嵌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环节,避免文化内容的碎片化呈现。资源保障上应建立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库,整合经典文献、历史案例、影像资料等数字化资源,为一线教学提供丰富素材。同时要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在课题研究、实践基地建设、专项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融合实践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二)师资培养机制
打造具备双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核心支撑,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师范院校应在思政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经典文献解读”等课程,从源头上提升未来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职培训方面要开发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提升等专项研修项目,采用案例研讨、文化考察等实践性培训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文化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方法论。高校应建立思政教师与文史专家的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联合备课、学术沙龙等形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教研共同体,还要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体系,设立专项教学成果奖,激发教师主动探索融合创新的内生动力。
(三)教学实施机制
在课堂教学层面,可采用主题牵引的教学设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置教学主题,从传统哲学、历史经验、道德规范等维度展开文化阐释。 活动链, 将书院讲学、非遗传承等传统教育形式转化为现代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参与 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升华,同时也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文化长廊、经典诵读、传统礼仪展演等载体,营造无处不在的文化育人氛围,形成课内课外协同发力的教育生态。
(四)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融合成效的重要闭环,在评价内容上,要设计包含知识掌握、文化理解、价值认同、行为外化等多级指标的评价量表,特别要开发具有信效度的“文化认同度”测量工具,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价值观塑造的实际效果。评价方式上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学习档案记录、文化实践活动表现、主题研讨参与度等多元数据,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运用教育大数据技术分析教学成效,及时识别融合实践中的问题,形成改进循环。同时要构建学校 - 家庭 - 社会联动的评价网络,收集家长反馈、社区评价等社会性评估信息,从更广阔视角审视文化育人的综合成效。
四、融合协同机制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课程—教材—教师”三位一体协同体系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建立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教师素养相互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基础理论+ 文化模块+ 实践环节”的立体化课程结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全过程,形成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的课程生态。教材建设应当遵循“思想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创新编排体例,采用递进式内容架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教材始终的精神脉络。教师发展要建立文化素养结合教学能力的双提升机制,通过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展文化专题研修、实施教学案例开发等项目,培育既精通思政理论又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师资队伍。
(二)搭建“校内校外”多元协同育人平台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效,必须突破校园围墙,构建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格局。多元协同平台的构建能拓展文化育人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实践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校内平台建设要整合各类文化教育资源,打造“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 + 文化实践”的育人矩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真正渗透到专业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合力。校外协同要建立学校与博物馆、纪念馆、非遗保护机构等文化单位的深度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基地,设计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深化理论认知。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作用,利用家校共育指导家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教,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衔接、家庭熏陶与校园培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需求,必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数字化路径,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新形态。线上教学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开发云课堂等学习系统。线下教学应当强化深度互动体验,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经典诵读、非遗技艺体验、传统礼仪展演等实践活动,促进文化认知向价值认同的转化。要着力打通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设计“云端学习—课堂研讨—实践验证”的闭环学习链,形成虚拟与现实相互补充、知识传授与文化浸润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样态。
(四)完善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保障 优化的重要基础 要构建多维度 全过程的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评价标准应 等多元指标的评价体系,特别要开发具有 实际成效。评价方式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 全面反映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轨迹。评价主 价相结合的评价网络,从不同视角审视融合育 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形成优化闭环, 保记 既是对育人成效的检验,也是对教学改革的引导,可以 不断向纵深发展。
结语
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关乎文化传承的使命,也是塑造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当前社会转型期中,价值观念的多元碰撞与数字文化的碎片化传播,使得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面临新的挑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对教育创新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嫁接,而是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牛奕超. 思政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实践教学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6):33-35.
[2] 邱哲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J]. 知识经济 , 2021(20):121-122.
[3] 王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融合创新[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16):1-3.
[4] 王鑫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J]. 教育进展 , 2024 (7):52-56.
[5] 刘桠 , 刘新娥 , 张民阔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J]. 湛江文学 ,2024(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