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与全球化:逆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战、机遇与中国策略
王梓嘉
河南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前言
国际经贸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理解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重要视角。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 逆全球化 " 思潮泛滥,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全球化进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近年来国际经贸与全球化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逆全球化浪潮的内在逻辑、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新趋势,以及中国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中的战略选择。
二、研究分析
(一)逆全球化浪潮的内在逻辑与发展前景
1. 逆全球化浪潮的理论阐释
黎峰(2022)从内在逻辑角度分析了逆全球化浪潮的产生机制,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收入极化效应显著超出其增长效应、经济全球化运行机制的 " 失灵 "、美国政府的经济单边主义行为是逆全球化浪潮产生的根源。董琴(2018)进一步指出,发达经济体 " 逆全球化 " 思潮泛滥且不断演化,中美经贸摩擦及特朗普全球 " 零关税 " 政策看似冲突,实则是 " 美国优先 " 的真正体现,意在打击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经济及其产业发展。
2. 逆全球化的发展前景
尽管逆全球化浪潮持续泛滥,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趋势不会根本逆转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黎峰(2022)指出,在持续科技创新、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尤其是中国的积极推动下,本轮经济全球化非但不会就此终结,反而将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深入发展。王跃生和李宇轩(2017)也认为," 逆全球化 " 根本违背了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运行大趋势,不可能支撑世界经济增长。
(二)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新趋势
1. 国际经贸规则演变的基本规律
全毅(2023)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辩证法角度分析了国际经贸规则的演变规律,指出国际经贸规则经历了从货物贸易阶段以消除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的边境措施阶段,演变为价值链贸易阶段和数字贸易阶段的以规制融合为主消除边境内政策壁垒阶段。
2.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新特征
王跃生和李宇轩(2017)总结了新型全球化下国际经贸规则的三大新趋势:制定权博弈集团与一对一并存、高标准与差异化双轨并存、区域化对全球化一定程度替代。刘志中(2016)从话语权角度分析了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动因,认为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欧等发达国家希望重塑国际经贸规则,重新掌握国际经贸规则的领导权。
3.WTO 改革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全毅(2023)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角度分析了 WTO 改革的方向。赵丽娜(2021)指出,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带来持续性冲击,新技术革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成为竞争焦点。
(三)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贸治理困境
郭周明等(2020)系统分析了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贸治理面临的困境,认为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滋生了逆全球化思潮,致使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国际经贸格局改变,国际经贸治理体系由此陷入制度安排滞后、收益分配不均、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理机制碎片化等困境。
(四)中国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
1. 制度型开放的理论逻辑
戴翔(2019)提出了制度型开放的概念,认为中国应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制度型开放本质上是从以往 " 边境开放 " 向 "境内开放 " 的拓展、延伸和深化,在促进规则变革和优化制度设计中,形成与国际经贸活动中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规则和制度体系。
2. 中国应对逆全球化的策略
董琴(2018)认为,从长期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 " 逆全球化 " 不断发展下中国的正确选择,中国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整体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做出新设计。
黎峰(2022)提出了中国应对逆全球化的具体方略: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多边经贸体制等。
3. 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路径
王跃生和李宇轩(2017)提出了中国因应国际经贸规则演变新趋势的三大策略:善于与发达经济体博弈,改革与调整既有国际经贸规则;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合作,构建差异化国际经贸新规则;推动 " 一带一路 " 建设,创建区域化国际经贸新规则。
郭周明等(2020)建议中国应积极引领国际经贸治理发展方向,以 "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指导,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对话,不断完善G20 的治理功能,
创新推进构建" 一带一路" 建设。
(五)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赵丽娜(2021)从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需要努力构建更加多元平衡的外部市场格局,提升应对长期性中美战略竞争的能力,加快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开放试验田作用,全面提升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性话语权。
三、总结
通过对近年来国际经贸与全球化研究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以下几个方面已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
第一,逆全球化浪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不均、治理机制失灵、大国博弈加剧等方面。
第二,国际经贸规则正在经历深刻重构,呈现出区域化、高标准化、差异化的新特征。
第三,中国作为新兴大国,面临着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的重大战略调整。
第四,构建更加包容、平衡、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是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 董琴.“逆全球化”及其新发展对国际经贸的影响与中国策略研究[J].经济学家 ,2018,(12):91-98.
[2] 郭周明 , 李姣 , 邹浩 . 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贸治理困境及中国路径选择 [J]. 国际经贸探索 ,2020,36(02):106-116.02.013.
[3] 王跃生 , 李宇轩 . 新型全球化下国际经贸规则新趋势与中国对策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02):28-33.
[4] 刘志中 .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话语权的提升 [J]. 现代经济探讨 ,2016,(05):84-88.
[5] 戴翔. 制度型开放: 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国际贸易 ,2019,(03):4-12.
[6] 赵丽娜 . 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与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J]. 理论学刊 ,2021,(01):59-68.
[7] 全 毅 . 国 际 经 贸 规 则 重 构 与 WTO 改 革 前 景 [J]. 经 济 学家 ,2023,(01):109-118.
[8] 黎峰 . 逆全球化浪潮:内在逻辑、发展前景与中国方略 [J]. 经济学家 ,2022,(11):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