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魏天宇 任鸿玲
德惠市米沙子镇中心小学 吉林省德惠市 130300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创新能力已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地区因资源匮乏、教育理念滞后等因素,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农村小学在创新实践课程开设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等方面显著低于城市。因此,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村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农村学校仍以应试为导向,忽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设计缺乏探究性活动。教师对“自主创新”内涵理解不足,将创新能力简单等同于手工制作或科技竞赛。
2. 资源支持不足
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信息化工具等硬件资源短缺,难以支撑创新实践活动。乡土资源(如自然生态、传统文化)未被有效转化为教学素材。
3. 评价体系
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未能体现创新能力价值,学生缺乏创新动力。
4. 家庭与社会协同缺位
农村家长普遍更关注学业成绩,对课外探究活动支持度低;社区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
三、农村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乡土化”创新课程体系
1. 开发校本课程
结合农村地域特色设计实践课程,例如:农业科学:观察农作物生长周期,设计节水灌溉模型;生态保护:调查本地河流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文化传承:利用秸秆、泥土等材料创作传统手工艺品。
2. 融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农田测量”“传统节日文化创新”等主题项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艺术知识解决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师生角色
1. 推行“做中学”教学模式
减少机械记忆,增加实验操作、田野调查等体验环节。例如:通过种植小型菜园学习植物学知识,并记录观察日志。
2. 教师角色转型
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引导者”,鼓励学生提出非常规问题,如“如何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净水装置”。
(三)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
1. 家庭层面
开展家长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支持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自然探索等实践。
2. 社会层面
联动村委会、乡镇企业等组织,开设“创新工坊”,邀请农技专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分享经验。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引入“创新档案袋”,记录学生在项目实践、问题解决中的表现;
通过作品展示、小组互评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案例实践与成效
以某农村小学为例,该校通过开展“变废为宝”创意大赛(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科技作品)、组织“小小农学家”种植实验等活动,一学年后,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的比例从12%提升至 37% ,在县级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数量增加3倍。
五、结论与展望
农村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立足乡土实际,通过课程重构、资源整合、评价改革等多维度突破。未来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构建可持续的创新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2[R].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2] 王晓红 . 乡土资源在农村小学 STEM 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1(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