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包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巴多
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涅如麦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7500
包虫病是畜牧养殖业中分布范围较广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全球范围内几乎均可见发病案例。根据病例报告,包虫病发病率较高,易导致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因此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关注度较高的工作内容。随着生产和防治经验不断累积,专家学者提出了多样化的综合防控技术,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持体系,有效提升了疾病防控效果。相关人员需要科学运用技术手段,有效开展疾病防控工作。
1. 防控包虫病的现实意义
包虫病一旦发病,有着较快的传染速度,极易传染并蔓延至其他动物和人类身上,造成负面影响,阻碍生产活动正常进行。围绕包虫病开展的疾病防控工作降低了疾病发生率,阻断寄生虫以及其他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在根本上减少了牲畜因疾病导致损伤的可能性,保证相关产品符合市场标准,有序维持养殖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养殖户收益,进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从养殖人员的角度思考,科学防控包虫病使得养殖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保障,能够保持充沛精力开展生产建设活动。
2. 包虫病防控过程中可用的综合防控技术应用要点
2.1 环境管理技术
养殖人员需要及时清理圈舍和活动区域中的尿液、粪便等排泄物,做好通风,合理把控环境温湿度。对于养殖场所以及附近存在的犬类动物粪便,养殖人员需要每天开展清理工作,统一完成无害化处理,通过深埋、焚烧或其他方法最大程度上降低动物粪便对包虫病防控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清除粪便中含有的孕卵节片,避免其污染周围环境,导致牲畜和人类患病[1]。
动物饮水应当保证水源清洁,从井水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源中取水。如果从河水或其他天然水源中获取饮水,则需要增加沉淀处理环节,结合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剂消毒,最大程度上去除饮水中存在的虫卵、病原体等。水槽应当定期清理,按照每周 1~2 次的频率清洗消毒。饮食方面,可以在非肉食动物活动区域收割饲草,尽可能在地势较高、无粪便污染的区域取得饲喂食物。并且,养殖人员需要在收割完成后充分晾晒,利用紫外线灭杀虫卵,提高饲料安全性。
2.2 免疫接种技术
养殖人员需要控制屠宰工作,做好日常检疫,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屠宰地点和具备资质的合作方,在经济条件、技术实力、场地等因素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新建定点屠宰场,做好分区,远离致病因素,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在此基础上与当地安全检疫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完成免疫检验与出品。
疫苗接种是包虫病防控工作中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养殖户需要在国家要求的引导下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在养殖种群中建立严密的免疫防护保障体系。为了保证疫苗接种效果,需要正确保存疫苗,关注物流运输过程,避免因路程颠簸、运输环境等导致疫苗破损或质量下降。接种前按说明书比例稀释疫苗,妥善处理未用尽的部分,严禁使用重复冻融的疫苗。如需要完成不同种类疫苗的接种工作,则需将间隔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以上,评估免疫合格率,并每年完成一次强化免疫,保证疫苗接种效果,真正起到预防包虫病的作用。
2.3 传染源控制技术
犬类动物是包虫病最主要的传染源之一,牧区及养殖场所内存在的家养犬和野生犬分别构成两条包虫病传染链条,基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增加包虫病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 [2]。基于此,养殖人员应当加强犬类管理,强化传染源控制,在根本上阻断传播途径,斩断传播链条。通常情况下,养殖场所内的犬类需要定期驱虫,使用吡喹酮或其他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驱虫药物,以体重为基础口服 5~10mg/kg 。为了保证驱虫效果,可以将药物片剂或粉剂按照相应剂量混入食物中,并在犬类进食完成后仔细观察,确保药物被完全吞食。并且,两次驱虫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当为 3~6 个月,合理规划时间安排,以免出现因药物失效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寄生虫寄生感染。驱虫后,犬类需要单独饲养 3~5 天。对于流浪犬,则需设置专门收容点,加强流浪犬管控。野生动物群体的驱虫难度较高,可以在养殖场和牧区周围设置防护装置,阻止野生动物进入养殖场,避免牲畜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
2.4 药物和手术治疗技术
发病程度较轻、未达到手术指征、或手术风险较高时,通常使用药物治疗手段防控疾病。不同动物的治疗药物种类存在差异,养殖户需要根据动物类型、临床表现、药物适应症的多方面因素确定具体药物种类以及用法用量。一般情况下,治疗牛包虫病时可以使用碘醚柳胺、三氯苯唑、硝氯酚等;绵羊脑包虫病则可以使用吡喹酮。除此之外,可以综合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强化防控效果。在此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病牲畜服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用药间隔时间、药物种类等。
当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或疾病发展较为迅猛时,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技术,去除患病牲畜的包囊。此时,需要根据患病牲畜的临床表现开展影像学检查,确定包囊位置、大小、数量等基本信息,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基础。手术过程中,使用速眠新等常见麻醉药物,剔除手术部位的毛发,清理消毒后切开皮肤和肌肉,抽取囊液,取出包囊。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囊液扩散到周围组织,引发新的感染。
3. 结论
综上所述,相关人员在开展畜牧养殖生产时需要做好疾病防控,重点关注包虫病以及其他人畜共患病,保证人员和动物安全。为此,应当加强环境管理,及时清理圈舍环境,清除环境中的病原体,做好日常检疫,及时接种疫苗,通过提升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方式防治包虫病。养殖人员需要阻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并在发现牲畜患病后立刻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手段,尽快治疗,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陈春蓉 , 赵瑾 , 贺兆源 , 等 . 基于长短时记忆模型的包虫病爆发风险预测混合模型的建立 [J]. 现代畜牧科技 ,2024,(08):27-33.
[2] 吴川川 , 张壮志 , 李军 , 等 . 棘球蚴(包虫)病 160 年控制失败和成功经验教训及我国的控制对策 [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4,40(05):46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