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梁睿思齐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100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以更具感染力的内容增强育人实效。红色文化资源是承载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天然载体,是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鲜活教材。因此,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具有现实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强化理想信念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内核,能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具象支撑。通过红色故事、革命史实等内容,可让大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

(二)培育家国情怀,厚植价值认同

红色文化本质是“家国同频”的文化,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担当,始终传递着“国之大者”的价值导向。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大学生从历史维度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通过感悟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通过学习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改革时期“敢闯敢试”精神,明确当代青年的责任,从而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大局。

(三)传承奋斗精神,激发行动自觉

红色文化的核心是“奋斗”。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新时代的攻坚克难,共同构成奋斗精神的传承脉络。融入红色文化能让大学生突破“躺平”等消极心态,通过了解焦裕禄“治沙种树”的坚守、脱贫攻坚中驻村书记的奉献,感受奋斗的价值;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理念,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将精神力量转化为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的行动动力。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红色 + 课程”融合体系

教学是红色文化融入的主渠道,需打破“单独设课”的单一模式,将红色文化与现有课程深度结合,形成“全员渗透、分层递进”的教学格局。首先,在必修课中嵌入红色素材。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理想信念”章节,结合井冈山精神设计“信仰的力量”专题,用“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的故事解读“脚踏实地”的信仰实践。其次,开发红色主题选修课。结合地域红色资源开设特色课程,通过“地方红色资源 + 理论解读”的模式,让学生从身边历史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生命力。第三,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 + 互动讨论”模式,如在课堂上还原“遵义会议”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历史角色,通过“决策模拟”理解会议背后的战略智慧,推动学生主动思考。

(二)丰富实践活动,打造“红色 + 体验”育人场景

实践是红色文化从“认知”到“认同”的桥梁,需构建“校内 + 校外”“线上 + 线下”结合的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内化精神内涵。首先,开展实地研学实践。以“重走红色足迹”为主题,组织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其次,搭建校园红色文化场景。在校内打造“红色文化角”,陈列红色书籍,设置“红色问答墙”让学生写下感悟;举办“红色文化节”,通过红色话剧展演、红色歌曲合唱、革命故事演讲等活动,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校园生活。第三,链接社会实践需求。将红色精神与志愿服务结合,引导学生以行动传承精神,组织“红色宣讲团”,走进中小学、社区讲述红色故事,在“输出”中深化理解;参与“红色遗址保护”志愿活动,整理当地老党员口述史,让学生在“记录历史”中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三)搭建网络平台,构建“红色 + 数字”传播矩阵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阵地,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活起来”,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首先,打造轻量化线上内容。结合短视频、图文、音频等形式,在校园公众号推出“红色微故事”专栏;在抖音账号发布“红色知识点”系列短视频,以“带你了解遵义会议”“革命口号背后的故事”等通俗主题吸引关注;开发“红色播客”,邀请思政教师、老党员讲述红色历史,搭配轻音乐增强听觉感染力。其次,搭建互动式线上平台。利用技术手段设计参与性活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开发“红色知识闯关”小程序,以答题、拼图等游戏化形式测试红色文化认知,设置积分兑换文创奖品;搭建“虚拟红色展馆”,通过 3D 技术还原革命旧址,学生可在线“游览”并点击展品查看背后故事,还能在“留言区”写下感受与他人互动。第三,培育网络红色文化使者。发挥学生“朋辈影响力”,选拔有创作能力的学生组建“红色新媒体团队”,鼓励其用年轻人的语言解读红色文化,如记录红色研学过程,分享自己的真实感悟,让红色文化更贴近生活场景。同时,教师需对内容进行价值引导,确保传播方向正确。

四、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通过教学改革让红色文化“进课堂”,通过实践活动让红色文化“进生活”,通过网络平台让红色文化“进头脑”,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能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 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

[1] 袁周英 .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 [J]. 中国军转民 ,2024,(23):136-138.

作者简介:梁睿思齐,1990 年7 月生,女,满族,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