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陈海青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市 400054
一、引言
第六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准锚定金融发展方向,着重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普惠金融作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力量,在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着重凸显[1]。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在于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平等且有效的金融服务。在经济舞台上,小微企业虽有活力却常因规模与资产限制,在传统金融门前徘徊;农民群体受农业特性影响,金融需求难以被传统模式精准对接 ;贫困人群因种种不利因素,被传统金融服务边缘化。深入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市场意义重大。它是落实会议精神的必要行动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公平地发展。
二、我国普惠金融市场现状
2.1 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在服务覆盖面上取得了显著进展[3]。截至 2024 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达到约 98%,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近乎全面覆盖。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布局持续优化,虽面临整体银行业网点调整,但从服务实质覆盖看,基础金融服务已实现乡村全覆盖。同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呈蓬勃发展态势,2024 年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日均交易量较 2019 年增长近170%。这些数据表明,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触达能力不断增强 [4]。
2.2 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持续增加。截至 2024 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持续扩容,授信户数超 6000 万户,覆盖约 1/3 经营主体,意味着普惠金融触达面进一步拓展。农户贷款方面,截至 2024 年末,余额达18.2 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全年新增1.38 万亿元。普惠金融信贷规模的扩大,为小微企业和农户等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3 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
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普惠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5]。金融机构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产品,以及面向农民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为普惠金融服务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便捷的线上信贷、理财等服务。
三、我国普惠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3.1 金融服务不均衡
目前阶段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十分迅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愈加旺盛[6]。尽管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有所扩大,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仍然存在。截至 2024 年末,东部地区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攀升至32.93 万亿元。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达 55% 左右,展现出经济活跃区域对资金强大的吸附与运用能力。而中西部地区合计占比约 45%.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服务能力和产品种类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3.2 金融产品针对性不足
现有的普惠金融产品在满足特定群体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小微企业和农户的经营特点和金融需求具有特殊性,如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缺乏抵押物等。但许多金融产品仍然沿用传统的信贷模式,对抵押物要求较高,审批流程繁琐,难以适应这些群体的实际需求。
3.3 数字化带来的风险挑战
随着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进程加速,数字化风险日益凸显 [7]。网络安全问题、数据泄露风险、算法歧视等给普惠金融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技术漏洞,容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客户信息泄露和资金损失。
四、我国普惠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4.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建立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对在普惠金融服务薄弱地区设立网点和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开展金融服务下乡活动,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8]。
4.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应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的实际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9]。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的问题,开发基于信用、订单、发票等的新型信贷产品;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伸到上下游农户 [10]。同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4.3 强化数字化风险管理
加强对普惠金融数字化服务的监管,建立健全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护客户信息安全。加强对算法模型的审核和监管,防止算法歧视和不公平定价 [11]。建立数字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结论
我国普惠金融市场成绩显著,在服务覆盖、信贷支持、产品创新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仍存在服务不均衡、产品针对性不足、数字化风险等问题。推动其健康发展需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品服务、强化数字化风险管理。解决这些
问题有助于普惠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徐铭, 沈洋, 周鹏飞. 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37(09):1080-1085.
[2]赵明月 . 普惠金融发展方向与评价 [J]. 中国储运 ,2024,(09):187-188.DOI:10.16301/j.cnki.cn12-1204/f.2024.09.125.
[3]于之倩 , 朱宁 .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 [J].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21,43(11):51-61
[4]黄永兴 , 陆凤芝 . 普惠金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 ?——基于非线性与线性面板模型的检 验 [J]. 商业研究 ,2017(06):63-68.
[5]焦瑾璞 , 黄亭亭 , 汪天都 , 张韶华 , 王 瑱 .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 [J]. 上海金融 , 2015(04):12-22.
[6]孟娜娜 , 童婷婷 , 蔺鹏 .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与国际比较分析 [J]. 河北金融 ,2022(03):53-5 8.
[7]迈克尔·巴尔 , 张林 . 普惠金融的发展及未来目标 [J]. 中国金融 ,2024,(17):12-14.
[7]叶谢康 , 张习宁 , 郑境辉 , 等 . 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J]. 福建金融 ,2024,(08):30-39.
[9]蒋剑平 , 姜浩 , 朱旭 . 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践 [J]. 银行家 ,2024,(08):118-122.
[10]李玉梅 , 陈洋毅 . 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J]. 中国金融 ,2023,(24):99-100.
[11]田普润 , 陈绮琪 . 推动深圳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J]. 特区经济 ,2023,(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