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

作者

于美娜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O 八学校 1300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1)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根基深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中,这一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和完成各种任务,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真实或模拟的实际情境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此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巧妙地融合了情境学习理论的精髓,这一理论强调在真实或精心设计的模拟情境中进行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协作,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1)任务设计: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们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亲身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任务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实施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根据任务的具体需求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积极的讨论和协作,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及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成果,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小组的学习经验中获得启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并在学生展示成果后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3)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时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表现,这包括但不限于他们的参与度、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关键要素。通过细致地观察和评估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表现,我们能够根据任务成果的质量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技能的提升情况。此外,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还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走进春天》主题任务

以“走进春天”为主题,我们鼓励学生们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细致的观察、广泛的阅读以及富有创意的创作等,去深刻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并且鼓励他们用文字描述、图画描绘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学生们将被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地的考察活动,以便收集关于春天的各类信息;他们还将阅读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文学作品,从而更深入地感悟春天的意境和内涵;此外,学生们还将通过创作诗歌、散文或绘制图画等方式,来展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最终,通过举办一个展示会,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成果,而教师和同学们则可以共同参与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们的创意表达以及他们对春天情感的投入程度。

案例二:《成语故事新编》任务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选取了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要求学生们发挥创造力,对这些故事进行改编或者续写,目的是要让这些古老的故事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学生们还需要在改编或续写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思考。学生们将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共同讨论并选定一个成语故事作为改编的对象。在改编或续写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特别注重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语言的生动性,以确保改编后的故事既符合逻辑又引人入胜。完成改编或续写任务后,各小组需制作演示文稿或编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通过这种汇报展示,教师和同学们可以共同评估每个小组在改编能力、语言表达以及团队协作方面的表现。此外,我们鼓励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积极为其他小组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通过相互学习和讨论,促进各自作品的持续完善与提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反馈能力。

五、反思与展望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优化任务设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评价机制,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持续优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加入这一探索行列,共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付媛媛 .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2):60-62.

[2] 陆月红 .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以《桥》一课教学为例 [J]. 新课程研究 ,2024,(18):110-112.

[3] 刘充 . 评价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探讨 [J]. 小学语文 ,2025,(03):73-79.

[4] 李志才 .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1):12-14.

[5] 李文萍 . 任务驱动法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实践进路 [J]. 新课程研究 ,2025,(0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