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假冒卷烟市场监管形势与措施研究

作者

邵康

潍坊市寒亭区烟草专卖局 营销部 山东省潍坊市 261100

一、引言

烟草专卖制度自实施以来,在打击假冒伪劣、规范市场秩序、保障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假冒卷烟犯罪不断“翻新换代”,传统打击模式面临挑战,尤其在城乡接合部、交通枢纽、物流寄递、网络渠道等环节,假烟问题多发频发,亟须加快监管体系优化和执法手段升级。

二、当前假冒卷烟市场形势分析

(一)案件形态多样化、隐蔽性增强

假冒卷烟交易由原来“批量贩卖—批发集散—门店零售”的传统模式,逐渐演化为“社交平台—快递直发—零散分销”的网络化、碎片化趋势。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短视频平台招揽客户,并通过“人找货、货不落地”的方式逃避监管。

(二)制假手段专业化、智能化

制造假烟的“黑窝点”呈现机械化、流程化、标准化趋势,不法分子使用工业模具、印刷喷码技术伪造标识,甚至对正规包装进行“以假乱真”重构,普通消费者难以识别。

(三)流通渠道分散化、跨区域化

假烟流通从集散地向低线市场、边远地区蔓延,并通过铁路、物流、代购等渠道异地运输,掩盖路径。不少案件显示,卷烟来源地、分发地、销售地常分处不同省份,打击需要跨区域协同。

(四)涉案主体低龄化、非职业化

部分案件显示,假烟贩卖主体趋于年轻化、临时化、兼职化,利用学生、务工人员等“外围群体”传递货物、签收快递,使侦办案件面临“外包装合法、内情复杂”的困境。

三、假冒卷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感知能力不足

部分地区专卖队伍对本地市场动态、物流流向、线上售假等现象掌握不清,市场监测机制尚未形成“点线面”联动,易出现监管盲区和真空。

(二)技术支撑不够精准

尽管建有“电子监管码”“物流信息平台”等系统,但在实操中,信息整合度不高,数据共享延时,未能有效实现对重点人、货、车、场的实时预警和精准识别。

(三)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

部分地区公安、市场监管、烟草专卖等执法主体信息壁垒明显,案件线索移交效率低、追责分工模糊,导致打击处置难以形成合力。

(四)治理方式仍偏传统

监管手段仍以线下检查、突击巡查为主,面对线上贩售、暗网交易等新型行为响应滞后,执法方式与违法方式“代差”明显。

四、假冒卷烟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源头打击:加强产供环节清查整治

强化许可证管理,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零售户进行动态审核,清退不符合条件主体。推进协同溯源,联合公安部门对烟叶收购、制丝加工、包装材料等上游环节实施全链条清查。深挖供应网络,建立假烟“码段 + 人员 + 车辆”标签库,推动对制假“工厂—仓储—分销”链条的打击。

(二)过程管控:优化物流寄递环节监管

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依据线路热度、包裹特征、历史涉案数据等建立物流“红黄绿”清单,实现精准布控。推动技术嵌入式监管,联合快递企业探索安装 X 光自动识别、烟草成分气味探测等智能设备,前置监管触角。强化实名制执行力,推动发件、收件“双实名 + 图像采集”,并与烟草码段系统深度匹配。

(三)协同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机制

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健全烟草、公安、市场监管、交通、海关等多部门执法协作平台,实现“线索共享—联合打击—信息反馈”闭环处置。推动片区协查联动,依托城市圈、交通枢纽区域建立“跨县跨区”案件协查机制,防止“就地为营”逃避监管。培育公众监督力量,设立“有奖举报”平台,拓展社区、商圈等基层群防群控机制,扩大信息来源。

(四)科技赋能:打造智能监管体系

推进大数据融合分析,依托“互联网 + 稽查”,将 POS 数据、电商数据、物流轨迹、举报信息进行融合分析,提升案件发现能力。建设AI 图像识别模型,对假烟外观特征、码段分布规律进行模型训练,实现卷烟识别自动化。开发指尖监管工具,推出执法终端 APP,配备扫码识别、轨迹比对、远程追踪等功能,助力一线高效查验。

五、结语

假冒卷烟市场监管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既需要执法机关持续加压、精准出击,也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形成合力。未来,应以信息化、法治化、智能化为方向,健全“全链条打击、全周期管控、全要素联动”的新型监管体系,持续压缩假烟生存空间,夯实烟草行业安全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