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吴天晗

身份证号码:460004199808290015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拓展,2023 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已达到 32.5 万亿元。施工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成效对工程实体质量及使用功能有着直接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施工质量管理现存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探索基于数字化技术和标准化流程的优化方向,为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1 施工准备阶段管理漏洞

1.1.1 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效能待提

部分施工企业的图纸会审机制尚不完善,实践中暴露出执行深度不足的问题。例如,2023 年某高校宿舍楼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因未能及时发现结构图与建筑图的标高差异,致使主体结构完工后需进行局部返工处理,产生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成本。技术交底工作也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某商业综合体项目由于钢筋绑扎工艺的技术要点传达不够详实,导致梁柱节点钢筋间距的检测合格率仅为 68% ,与规范要求的85% 存在一定差距。

1.1.2 施工方案适配性与审批严谨性需加强

在中小型项目的施工管理中,约六成项目对通用施工方案的直接套用比例较高,未能充分结合工程实际特点进行针对性优化。以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为例,由于沿用传统现浇施工方案,导致叠合板安装精度偏差显著超出允许范围,构件拼缝处的渗漏问题也较为突出。同时,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批管理存在改进空间,某深基坑工程因专家论证环节执行不到位,在基坑开挖阶段出现边坡失稳现象,对工程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2 材料与设备管控失效

1.2.1 进场检验与材料管理待优化

建材进场检验环节存在执行弹性空间,钢材、防水材料等关键建材的抽样送检覆盖度约 70% ,部分项目出现材料性能与标准存在差异的情况。例如某保障房项目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较标准值低 15% ;材料仓储管理规范性不足,某桥梁工程因水泥存储条件未达标导致受潮结块,其 28 天强度仅达设计强度的65% 。新型建材应用流程中,前期验证环节仍有完善空间,某项目在未充分验证的情况下使用新型保温材料,导致外墙保温层出现约 35% 的脱落现象。

1.2.2 施工设备运维管理需加强

施工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存在提升空间,起重机械、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定期保养执行率约 50% 。部分设备因未及时更换磨损部件引发安全隐患,如某工地塔吊钢丝绳超限使用导致构件坠落事故;测量仪器使用管理方面,检定周期把控存在疏漏,某高层住宅因使用超期未检仪器,垂直度偏差达到 48mm ,超出规范要求的30mm 限值。

1.3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薄弱

1.3.1 关键工序作业不规范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意加水现象普遍,某办公楼工程梁体混凝土坍落度超标导致强度不足,回弹检测推定值仅 C20,低于设计 C30 要求。钢筋焊接质量不稳定,某厂房项目抽检发现 23% 的焊接接头未焊透,焊缝有效截面积不足。

1.3.2 隐蔽工程验收不严

地基验槽、管线预埋等隐蔽环节验收记录不全,某污水管道工程因未验收垫层厚度,运行半年后管道沉降破裂。防水工程闭水试验缺失,某地下室底板渗漏点达17 处,维修成本占工程造价的 8% 。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优化对策

2.1 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2.1.1 强化施工准备阶段管理

通过建立图纸会审“三审三校”制度,可有效减少设计冲突。施工方案的制定宜采取“一项目一策”的思路,经多轮专家论证优化,像某体育场钢结构吊装方案,历经反复研讨后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技术交底可创新采用“书面 + 可视化”方式,某地铁项目运用工艺动画进行交底,施工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1.2 完善材料设备全周期管理

材料设备管理方面,推行“二维码 + 区块链”溯源系统,能够实现材料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追溯,某保障房项目的实践便是例证。建立设备“一机一档”智能管理体系,有助于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升故障预警的准确性。对于新型建材的应用,建议开展 1:1 实体试验,某项目通过制作外墙保温样板墙并进行长期耐候性测试,为材料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2.2 提升工序控制精细化水平

2.2.1 关键工序管理优化实践

倡导 " 样板先行 " 施工理念,通过建立工序质量示范标准,为后续施工提供可视化参照。

在质量管控过程中,推行 " 三检制 " 结合视频记录的管理模式。以某大桥水下桩基施工为例,施工全程录像留存,实现混凝土灌注质量的可回溯性核查。针对隐蔽工程验收环节,引入 ′′5G+AR′′ 远程协同技术,某海外项目借助AR 设备,实现了中缅两地验收工作的同步推进,显著提升了验收工作效率。

2.2.2 智能监测技术应用探索

在深基坑、高支模等重点部位,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工程数据。某医院建设项目中,基坑位移监测系统及时捕捉到边坡失稳迹象,为工程安全处置预留了充足时间。混凝土养护环节采用智能温控系统,在某超长结构底板施工中,通过循环水养护方式,大幅降低了裂缝出现概率。在装配式建筑领域,运用 BIM 技术对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安装精度。

2.3 健全质量监管与保障机制

2.3.1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通过建立质量终身责任追溯机制,部分地区积极推进项目经理质量责任承诺的电子化管理,在试点区域已实现承诺文件归档全覆盖。针对项目质量管理成效,探索实施差异化动态监管措施,例如对连续两次检查不达标的项目采取警示措施,对整改未达预期的项目进一步升级管控,实践数据显示,该举措显著提升了项目整体质量达标率。

2.3.2 创新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管模式

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质量监管,部分城市搭建工程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整合大量工地实时监控数据,有效识别违规行为。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力量,借鉴先进地区监理经验,显著优化工程验收质量。在信用管理方面,建立质量信用惩戒机制,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准入限制,通过多维度监管体系构建,推动行业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作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近年来行业发展已取得诸多成果。不过在实践过程中,管理架构的完整性、技术应用的适配性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展望未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或将呈现 " 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 " 的发展趋势。一方面,AI 技术的深化应用,或可大幅提升质量隐患识别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全产业链质量追溯机制。同时," 数字质量护照 " 等创新模式的应用,也为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行业持续发展进程中,积极探索管理与技术层面的创新路径,将为高质量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夏之俊 , 康一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散装水泥 ,2023(06):10-12.

[2] 闫玉恒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2):28-30.

[3] 谭斌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2024(1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