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作者

范泽芳

天津滨海经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天津 300350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是有效控制工程投资、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建设各方合法权益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性,造价审核过程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审核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时效性。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深入剖析建筑工程造价审核在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技术、管理、制度和人员四个维度,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性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工程造价审核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审核;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是指依据国家及地方现行的法律法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工程计价依据、施工合同协议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等,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到竣工结算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进行系统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审查与核实。其本质是对工程项目投资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再监督和再确认。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日益成熟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造价审核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的审核实践仍被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所困扰,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引发了诸多合同纠纷,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根因分析并寻求根本性的解决之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剖析

2.1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规范性缺陷

送审资料是造价审核工作的基石,其质量缺陷直接动摇审核结果的可靠性。真实性缺陷表现为刻意伪造、变造关键文件,如虚假发票、事后补签的隐蔽工程记录及虚报人工机械投入,旨在制造信息壁垒以谋取不当利益。完整性缺失则指设计变更、会议纪要、材料认价单及影像资料的散佚,导致审核链条断裂,无法还原施工全貌,尤其对变更与索赔的准确核定构成致命障碍。规范性不足体现在资料分类混乱、索引缺失、签章手续不全及竣工图与现场不符,严重拖累审核效率,并大幅提升审计风险与误判概率。

2.2工程量计算的多发性误差

工程量计算的精确性是确定造价的根本,然而该环节误差频发且根源多样。首要问题在于各方对清单计价规范等计算规则的理解存在本质分歧,如在土方放坡系数、钢筋搭接长度及装饰收口等具体规则的应用上各执一词。其次,重复计算与漏算现象突出,或有意将已包含于综合单价的内容单独列项,或因识图不清、工艺不熟而忽略部分工程内容。最后,对于拆除、维修及隐蔽部位,常依赖缺乏详细计算式与现场实测支撑的粗略估算,导致工程量被人为夸大,严重偏离实际。

2.3套用定额与计取费用的争议性

定额套用与费用计取是形成价格的关键步骤,亦成为争议最为集中的焦点。错套、高套定额子目是常见手段,报送方通过将项目特征刻意描述为更高标准工艺(如普通抹灰套用高级抹灰、普通混凝土套用抗渗混凝土)来套取高价。在定额换算中,往往进行对已有利却依据不足的人工、材料、机械系数调整,缺乏合规性。费用计取方面,则存在不按规费税率政策执行、无凭证核销安全文明施工费、以及在条件不符时计取夜间及冬雨季施工费等违规现象,直接挑战计价政策的严肃性。

2.4材料与设备价格核定的复杂性

材料设备价格在总造价中占比巨大,其核定工作因信息不对称与市场波动而异常复杂。价格信息失真首当其冲,所提供的采购发票、合同等证明可能经关联交易虚构或并非真实交易凭证,使甲方认质认价材料的合理性判断陷入困境。信息价与应用价的争议随之而来,报送方常基于自身利益在信息价与市场价之间进行利己选择,缺乏合同事先约定的明确调整机制。此外,投标时采用普通品牌报价,施工时更换高档品牌却仍按原价结算或试图通过变更转嫁价差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核定的难度。

2.5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的管理失控

工程变更是导致造价超支的主要原因,而其现场签证管理却普遍存在失控现象。签证内容常只定性不定量,仅描述变更事实却无具体工程量、计算过程及图示支撑,为结算时的高估冒算预留了巨大操作空间。签证程序极不规范,事后补签成风,时过境迁后其真实性与准确性无从核实,加之建设、监理单位签字审批流于形式,监督责任严重缺失。更甚者,许多变更源于施工方技术失误、组织不当或刻意牟利,本不应由建设单位承担费用,却在松散管理下被轻易签证认可。

3解决建筑工程造价审核问题的系统性对策

3.1强化全过程造价管控,筑牢事前预防根基

解决造价审核问题的根本在于源头防控与过程管理,必须将管控关口前移,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体系。核心是推行主动控制,在设计阶段即引入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通过多方案经济比选优化设计,从源头上杜绝因设计缺陷导致的超额变更。在招投标阶段,核心是编制精准的清单与招标控制价,并订立一份权责清晰、约定完备的合同,明确计价规则、风险分担、调价机制及结算方式,为后续审核提供无可争议的依据。施工阶段则需实施动态成本控制,严格规范变更签证的程序与内容,建立“一事一签一价”与材料价格认价机制,加强过程支付审核,从而将问题化解于发生过程中,而非事后争执。

3.2完善审核工作机制,提升事中审核效能

为确保审核工作自身的质量与效率,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内部工作机制与技术支撑体系。关键在于构建并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明确审核、复核、审定各层级的责任与权限,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与制衡,以规避个人专业判断失误与道德风险。同时,须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与工作底稿模板,确保审核过程有章可循、结论有据可查、全程可追溯。大力引入BIM、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是提升效能的必然路径,通过BIM模型自动算量、大数据比价、AI智能审定额等手段,极大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审核精度与速度。并应建立多元争议解决机制,内部协商与外部评审(如DRB/DAB)相结合,高效化解分歧。

3.3加强各方主体管理,优化协同工作环境

造价审核并非审核方的独角戏,其质量高度依赖于所有参与主体的专业能力与契约精神。必须强化对送审方的管理,通过对施工单位及咨询单位资料员的专项培训与明确的送审标准,提升送审资料质量,并配套以合同违约责任约束其报送行为。建设单位应切实承担起投资控制的首要责任,要么自身配备专业团队,要么委托高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对监理及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从根本上杜绝随意签证和不规范指令。同时,必须持续提升审核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定期培训、考核及廉洁问责机制,确保审核队伍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4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需从传统事后核查转向全过程主动管控。根本出路在于:理念上贯彻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技术上集成BIM、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数字化智慧审核;管理上明确各方权责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制度上完善法律法规、动态计价依据与信用惩戒体系。通过理念、技术、管理与制度四维协同,系统性破解审核难题,提升投资效益,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探讨如何对建筑工程结算进行审核[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

[2]郭红霞.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分析与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