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兽医常用的采样检测技术

作者

吕永贵

达拉特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 014300

摘要:正确规范的采样监测技术是基层兽医防疫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于畜禽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基层兽医工作中常用的血液样品采集、病原学样品采集以及疫病监测等技术要点,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样品采集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采样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动物福利保护以及样品管理等关键问题,为提高基层兽医采样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兽医;采样技术;疫病监测;生物安全

引言:《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净化、消灭和动物、动物产品检疫以及其他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层兽医作为动物防疫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采样监测技术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疫病防控的效果。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要求的不断提高,掌握科学的采样监测技术已成为基层兽医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旨在系统总结基层兽医常用的采样监测技术,为提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一、血液样品采集技术

血液样品采集是基层兽医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采样方式,规范的采血技术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采集血液样品前,首先要全面了解动物的健康和免疫状况,对于处于妊娠期或疾病期的动物应避免采样,接受免疫接种的动物需等待2-3周后才能进行采样。在进行采样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提前准备好采血器械并进行彻底消毒。

根据不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方法:对于家禽,主要在翅下静脉采血,可使用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注射器;猪只采血主要分两种情况,仔猪以前腔静脉采血为主,大猪则可选择耳静脉采血;羊主要选择颈静脉进行采血;牛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保定条件,灵活选择耳静脉、颈静脉或尾静脉作为采血部位。

采血量需要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进行确定,一般用于抗体检测时,家畜需要采集5-6毫升,家禽则需采集3-5毫升。如果是用于病原学检测,采血量可适当减少。在采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动物的保定工作,保定要做到既牢固又不过度用力,避免造成动物应激或工作人员受伤。采血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血液剧烈晃动导致溶血。完成采血后,要立即对穿刺部位进行止血和消毒处理,同时要对采集的血液样品及时贴上标签,注明相关信息并妥善保存。采样过程中如发现动物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采样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病原学样品采集技术

病原学样品采集需要特别注意采样时机和无菌操作,这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样品采集的时效性直接影响到病原检测的准确度,尤其是对病死动物的采样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应在动物死亡6小时内完成采样,冬季则要在24小时内完成采样。如果超过采样时限,病死动物组织会发生腐败变质,不仅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采集病理组织时要严格遵循采样顺序和规范:首先要采集肺脏、肝脏、脾脏等实质性脏器,因为这些器官往往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侵犯和繁殖部位,能更好地反映致病原因;随后再采集肠道、气管等管腔器官。每个组织样品的大小应严格控制在1-2立方厘米,既要确保样品量足够检测需要,又不能过大造成保存困难。所有样品都要单独放置在无菌容器中,并详细标注动物信息、采样部位和时间等基本信息。

对于活体动物的采样,通常采用无菌拭子进行采集。以禽类采样为例,需要采集咽喉和泄殖腔拭子,采样时要将拭子轻轻旋转2-3圈,确保充分接触采样部位的分泌物。在采集环境样品时,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位,避免出现采样盲区。特别是在采集OP液这类特殊样品时,要熟练掌握采样技术要领,做好动物保定工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动物应激或损伤,同时防止样品被污染。所有采集的样品都要按照规定温度进行保存,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样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要及时与实验室沟通,确保样品质量符合检测要求。

三、疫病监测技术

疫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疫病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各不相同,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工作。

在结核病监测中,要严格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进行操作。皮内注射是诊断结核病最常用的方法,操作时要注意以下要点:首先选择颈部中段无皮损的部位进行注射;注射时针头要斜直进针,回抽确认未刺入血管后再缓慢注射结核菌素;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圆形隆起。一般在注射后72小时观察结果,对于可疑病例要在96小时和120小时再次观察,以防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结果判读工作最好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兽医进行,以确保判读标准的一致性。

对于布氏杆菌病的监测,主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采集血液样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而口蹄疫的监测则需要采集OP液样品,采样时要确保器械的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不论是哪种疫病的监测,都要建立完整的监测记录,包括采样信息、检测结果和防疫处理措施等。

在开展疫病监测工作时,防护工作尤为重要。监测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对于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还需佩戴护目镜。所有监测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监测完成后要对场地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传播。同时要建立应急预案,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确保疫病监测工作的安全有效开展。

四、采样注意事项

在进行各类采样工作时,必须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措施,这不仅关系到样品质量,更关系到人员和动物的安全。防护工作必须从个人防护做起,采样人员要规范使用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口罩、手套、防护帽和胶靴等。这些防护用品的穿戴和脱除都有严格的顺序:穿戴顺序为口罩、防护帽、防护服、防护眼镜、胶靴、手套;脱除顺序则相反,必须严格遵守以避免交叉污染。

在采样操作过程中,动物福利保护是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动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定方法,避免暴力驱赶和强制保定。采样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动物的惊扰,必要时可以让养殖场熟悉的饲养员协助保定,以减轻动物紧张情绪。采血后要及时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对水禽采血后暂时不要放归水中,以防感染。

样品管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每个样品都要有清晰的标识,包括采样时间、动物信息、样品类型等基本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要采用相应的保存方法:血清样品要避免溶血;病原学样品要注意保持适宜温度;采集的拭子要及时放入保存液中。同时要建立完整的采样记录台账,确保样品全程可追溯。

此外,采样现场的消毒工作不容忽视。所有采样器械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在进行传染病相关采样时,更要注意消毒灭菌。采样产生的污染物要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采样场地要及时消毒,最大限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结语:采样监测是基层兽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疫病诊断的准确性和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在开展采样监测工作时,基层兽医不仅要严格遵循技术规范,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样品的可靠性,还要注重生物安全防护,保护动物福利。同时,要加强样品管理,建立完整的采样记录制度。只有不断提高采样监测技术水平,才能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谢贵生,廖永福,兰方.某第三方兽医检测服务公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福建畜牧兽医,2024,46(06):71-72.

[2]曹恬雪,孙豪,郑灿财,等.对资阳市雁江区提升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思考[J].四川畜牧兽医,2024,51(10):11-13.

[3]尹子静,刘裕田.基层监测采样问题的解决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