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
茹梦欣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非遗人才的主要基地,正面临着课程内容老旧、资源零散、师资单一、传播方式落后等诸多挑战。文章着眼于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分析教学模式存在的实践困境,并从课程融合、平台协同、师资共建和传播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的4条路径,目的是促进高职院校云教育由“技艺传授”到“创意传承”的转变,并为高职院校云教育的优质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关键词:非遗传承;高职教育;数字化教学;人才培养;教学创新
引言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安全高度。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艺型人才的重点场所,其非遗传承教育肩负着“守艺”和“创新”的使命。但目前的教学体系还没有顺应数字化转型的潮流,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急需翻新[1]。文章立足于高职院校高企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对人才目标,困境现状和创新路径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探索出了符合新时代文化传承需要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目标
1.1 强化工匠精神导向的职业价值认同培育
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人才培养工作时,要把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关键,纠正学生认知偏差,引导学生树立对技艺传承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部分学生把非遗技艺当成“辅助技能”或者“兴趣课程”,对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认识不足,培养目标应引导学生形成“守艺人”的文化自觉与职业敬重,运用思政元素融入、师徒制实际操作以及依托非遗项目背景教学,让学生在沉浸式感受中领悟专注坚持的职业品格,建立以传承技艺为自豪的专业认同感,引入典型的非遗传承人事迹与案例,触发情感共鸣,从而转化为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为非遗保护输送有情怀、有担当的后备力量[2]。
1.2 提升复合型技能融合的技艺创新能力素养
非遗传承已经不是单一技艺的复制,它是一种集传统文化,数字技术和创意表达于一体的综合型能力构建。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的复合型技能为重点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前提下,向数字建模,视觉设计和视频制作等领域延伸、通过“传统工艺加数字设计”和“手工技法加智能制作”等多个模块的培训,交互传播和其他现代技术手段被用来培养具有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这一技能融合既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又让传统技艺焕发了转化创新的生机。与此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跨学科协同能力,激励他们在设计,传播和运营过程中进行协同实践,实现由“守艺”向“创艺”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跃迁。
1.3 拓展传承传播兼顾的多元表达能力路径
在非遗传承“受众窄”和“影响力弱”的情况下,培养具有多元表达和传播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同学们不但要会做,懂手艺,而且要擅长以数字化的方式二次创作和文化讲述。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集中在发展学生文化叙述能力,媒介表达能力以及数字传播能力等方面,让他们能够借助短视频,直播以及电商平台等媒体、虚拟现实等多样化手段提高了无语内容社会触达率和青年认同度。利用“新媒体+网络”和“有文字加品牌故事”的任务导向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培养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表达技巧,使非遗由“技艺存续”向“文化共享”转变,进而建构面向未来的传承与传播新生态[3]。
2 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
2.1 课程结构固化缺乏非遗技艺个性化嵌入
目前高职院校非遗人才培养总体上面临着课程体系结构固化、课程设置以传统专业逻辑为主导、没有针对非遗项目个性特征与技艺差异开展针对性设计等问题。比如很多高校把非遗内容单纯地归为美术,工艺,设计类专业的某个单元,并没有形成针对具体非遗技艺的具体教学单元,造成非遗教学内容深入性与系统性不强。部分课程标准化程度过高,忽略非遗项目地域性,师承性以及文化语境等因素,导致学生很难深刻理解非遗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和实践技艺。与此同时,该课程考核机制比较死板,通常只注重理论理解或者操作规范而忽视创作个性与文化表达等方面的导向,制约着学生自主创意的发挥。
2.2 教学资源分散难以构建系统性传承支撑
非遗教育实践性和情境性很强,对于场地,器材,资料和文献的依赖性比普通理论课程要大得多。但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有关教学资源普遍存在着零散,不系统等现象。一方面是部分高校非遗实训室或者工作坊没有做到常态化运营、教学设备更新落后、缺少配套特定非遗项目的工艺工具及材料支持;另一方面传统工艺资料,传承谱系档案和技艺影像记录缺乏文化类资源的累积,没有形成结构化教学支撑数据库,很难适应多维度的教学需求[4]。另外,很多课程都是依靠个别老师或者合作传承人进行授课的,校内外资源整合机制缺失,课程内容脱离行业实践。
2.3 师资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多维复合教学需求
非遗教育多维属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传统技艺,还要能领悟现代设计理念和数字技术应用。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非遗类专业师资队伍还主要由传统美术,工艺类师资组成,结构比较单一。有的教师虽身怀绝技,但是对于新媒体表达,数字建模,三维交互等现代工具的认知和操作经验不足,很难支持跨媒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有数字技术背景但对非遗文化内核及技艺流程了解不足,很难在教学中形成文化和技术统一。另外,校外传承人更多地以“客座”或者“项目合作”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没有融入到常规课程体系中,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以及育人的深度。
2.4 学习路径封闭缺乏数字化交流传播机制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前学习路径一般被限定为“上课—工作坊—展演”三点式过程,学生大多是通过线下学习和个体实践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累积,缺少对外开放性交互。这一封闭式路径很难适应当前学生数字化交流,社群共创,跨界展示等方面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新媒体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纳入非遗传承教育,造成学生除了技艺学习外缺少展示,叙述和传播机会,且作品大多限于校内展览而社会影响力不足。与此同时,数字平台支持下的教学体系缺失也弱化了非遗学习过程中的时效性和协作性,使得学生难以和传承人,设计师或者社会观众之间形成互动反馈机制[5]。
3 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3.1 构建“非遗项目+模块化任务”融合型课程体系
以“非遗项目”作为教学单元的核心,构建一个融合了“项目加模块化的任务”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传统技艺教学被解构成若干可嵌入任务模块以灵活组合和定制匹配教学内容。以“傣族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采纳五级任务的链条结构,其中模块一被命名为“图像识读任务等”,指导学生利用AI图像识别工具提取傣族传统图纹中的数字;模块二是“结构拆解的任务”,采用手绘和建模方式解剖传统剪纸的构图形式,理解其中的对称结构和文化寓意;第三模块名为“图形再造的任务”,它结合了图形创意的课程内容,并采用PS和Illustrator等工具对原始图案进行了形状变化、折叠和主题的重塑;模块四是“媒介迁移的任务”,引导学生在激光切割设备和布艺刺绣设备的新媒介中输出数字化图形,建构跨材料的表达能力;模块五是“文创设计的使命”.最后,实现剪纸作为基底,对灯罩,书签,围巾等衍生产品进行方案展示。整个课程过程采用“线上线下任务布置→线下工坊实训→中期评审→成果发布会”协同机制,在不同任务阶段嵌入文化讲述、数字化设计和实际制作,使课程边界得以突破,项目驱动全程任务化教学得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不同单元进行深度参与,提高课程弹性、个性和适配性。
3.2 搭建“云端工坊+数字档案”协同共享教学平台
借助“云端工坊加数字化档案”双轮驱动平台,打造可视化、互动且可持续的共享教学新生态,谈及“云端工坊”,“云端工坊”平台依托校园教学系统,凭借地方文化部门资源实现互联互通,运用视频直播和三维重建等技术实现教学场景实时传送、异地同步指导等功能。以“苏绣”专业做例子,该单位与苏州绣娘协会展开合作,为真正的绣坊安装4K高清摄像系统以及指尖动态捕捉设备,在传承人现场开展刺绣演示期间,云端学生能多视角、放大画面实时观察针法动作,借助AI弹幕问答系统展开质疑探讨,借助平台后台的标注与语义分析推动交互深入。“数字档案”模块承担着系统保存教学知识资产的职责,该模块主要涵盖“技艺动作视频→历史技法图谱→学徒作品实录→技术工序流程图→文化语义注解”这五个核心部分,借助动态数据库管理模式,实现了技艺传承过程的全面数据化存档。以苏绣作示例,每位同学作品的草图,失败反馈等均被收入个人成长档案,并同步上传至平台开展跨校对比,跨期分析与线上展评,平台向公众开放典型任务的视频及互动答疑,借此构建“工坊外溢”策略,进一步提升其在社会的影响力。
3.3 培养“技艺导师+数字工匠”协同育人教学团队
通过“技艺导师加数字化工匠”双轨协同机制,打造跨界互补、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相统一的数字化高企育人团队。以“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工艺”为案例,该技艺兼具工艺复杂性与民族审美性,长期以来多依赖传承人“手把手”教授,教学效率受限、数字能力薄弱。针对这一特点,学院在师资建设中推行“双轴协同”机制:第一轴为“文化技艺导师群成员”,即邀请具有代表性的黎族传统绣娘与纺织艺人担任长期技艺导师,既讲授传统技艺流程又参与课程设计以确保文化语境的不分离;第二轴是“数字创意讲师小组”.该讲师组包括校内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方向的老师,主要承担图案识别,布纹建模,图像处理和虚拟仿真等现代技能板块的授课任务。从教学执行上看,两种类型的教师并没有分工的边界,只是同一门课的共研共教。举例来说,在“黎锦纹样复原”这一任务模块里,技艺导师主要负责解释图案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工艺路径,而数字工匠型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使用iPad Pro进行图案的描边工作,然后通过Procreate和CLO 3D技术来恢复三维服装的视觉效果。团队也经常举办“跨岗互教”活动,即令技艺导师了解基本的数字工具的运作,令数字讲师加入到实训的制作流程中,加强互补了解。
3.4 构建“虚拟展示+社交互动”多元传播实践机制
为解决传统非遗教学里“学习路径闭塞,数字化交流传播机制缺失等”的结构性阻碍,应打造融合“虚拟展示加社交互动”的非遗传播实践机制,促使学生在数字空间对所学技艺成果加以转化,传播以及开展社群互动,实现“学习—创造—传播”三要素价值闭环。以“龙泉青瓷烧造工艺”为实际应用实例,该项目呈现出多样器型、独特釉色以及精准温度控制等优势,传统教学方法大多仅围绕实验室模型操作与仿制练习展开,致使教学成果难以广泛扩散,且实践中缺乏有效的反馈手段,学校搭建了“青瓷云展馆等”互动平台,学生完成每个烧制工序后,可借助该平台上传作品三维模型、制作展示视频,呈现釉面精细细节,并附带“作品的概念加工艺说明”,达成自动化展示与社群分享。该平台借助XR引擎对空间进行重构,所有作品均以360度互动形式呈现,受众能在微信小程序或网页端浏览,点赞、评论、打赏等社交操作构成公众传播反馈的初始机制,该平台特意设置了“挑战任务的墙壁”和“标签共创区等”,像提出“青瓷加新中式灯具的设计难题”,以此激发用户对特定釉色或器型产生兴趣并展开讨论,围绕此主题,学生们进行了青瓷衍生设计的创作,有香薰灯、文具套装以及饰品盒,并制作设计短视频在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同步分享。每学期均借助在线的“在直播秀上”召集制作艺术家、数字媒体专家和设计师组建评审团,对杰出作品评判与传播,以实现非遗成果二次社交传播。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高企人才亟待以目标为指引,冲破传统教学的障碍,依靠数字化手段实施系统性重塑,在课程内容重新编排、资源平台构建、“双师型”团队组建和传播机制革新等方面,数字化路径既革新非遗传承途径,又扩大非遗传播边界,未来需在实践里持续完善教学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协作,为非遗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教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祁雯. 校企合作 非遗传承[J]. 文化产业, 2025, (19): 46-48.
[2]刘玉鲜. 科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培养研究[J]. 天工, 2025, (14): 106-108.
[3]黄婧. 非遗视角下文化传承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5, (07): 86-88.
[4]鄢嫦.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 (08): 9-11+54.
[5]刘丽. 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 (10): 82-84.
1.课题信息: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名称:数字化视域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编码:JYKT202506
2.课题信息: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学生择业观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
课题编码:2024SZX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