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
茹梦欣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课题信息: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名称:数字化视域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编码:JYKT202506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有加速流失和代际断层之势。以数字化为辅助实现非遗文化的系统保护和多元传承已经成为现阶段文化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关注非遗文化数字化转型实践,重点从数字化采集、资源平台、存储修复和安全保障4个维度提出保护策略,从虚拟交互和社交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教育融合与游戏传播四个角度探讨创新传承模式,以期为非遗数字化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传承;虚拟技术
引言
全球化和城市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基础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和持续传承。数字技术的崛起给非遗带来了全新的载体与表达方式,由静态记录走向动态呈现、由单一传承走向多元传播,非遗正在步入数字化赋能新时期[1]。本研究基于数字化视域对班文保护机制和传承路径进行了系统分析,目的在于探寻文化和技术深度结合的现实框架。
1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立足于“具有活态性、整体性、时代性”的统一,强调在尊重原真性与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延续与再生。作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主要媒介,对它的保护既不能停留于表面的形式纪录,也不能停留于象征性的呈现,它必须深入到文化语境,社会结构和传承机制之内,才能真正保持自身原生态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功能。保护工作要重点从原始技艺、口述传统、仪式节庆和民族语言等多个元素入手,综合系统建构档案机制,资源分类标准和动态监测机制来确保非遗文化内容准确完整。与此同时,继承必须从封闭式和血缘式固有传播格局中解放出来,促使其向开放型和协同式多元继承路径发展。非遗必须融入国家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及数字平台传播体系之中,建构跨代际,跨媒介,跨地域传播场域以实现文化意义代际转换及大众共享[2]。另外,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应该具有时代敏感性,也就是要积极嵌入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中去,同时响应当代社会对文化的要求,用新的技术手段,拓展无语表现形态与传播空间。从法律制度层面看,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主体的权益保护和知识产权归属确认,促进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多元参与和社会共建为特征的非遗治理体系,真正做到有序保护、不断传承、创新性发展。
2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措施
2.1 构建高精度非遗数字化采集建档系统
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第一步是建设高精度收集建档系统,以多维度,全要素数字信息收集手段将非遗项目系统化记录与标准化入库。传统纸质记载和口头叙述具有主观性大,丢失率高和复用性不高等特点,现代技术发展为精准获取非遗提供有力工具支撑。以苗绣为例,这门手艺分布广,针法复杂,纹样多变,在苗族文化中处于象征性表现的中心地位。贵州省台江县课题组利用高清摄影技术,显微摄像和3D扫描设备全维度地记录了苗绣图样的绘制,绣法展示的流程以及绣品的材质细节,并且借助于AI图像识别技术对图案纹理特征和工艺流程关键帧进行提取,构成了具有动态演示的数字化建档系统。该系统不仅囊括图文音视频等多模态数据,还同步采集绣娘口述技法与文化语境描述,从而实现“可视,可听,操作方便”的知识型档案建设。平台建档标准严把国家级非遗资源目录体系衔接,建立工艺编号、地区标签、传承人索引和技法分类索引等,做到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溯结构化管理[3]。该数字建档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民族文化数据库及省级非遗展示项目,为后续传承、研究、展示奠定了高质量基础,真正让非遗信息“留得住、调得出、看得懂”。
2.2 推进多模态非遗数据资源平台建设
就数字化保护而言,多模态图资源平台建设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单一文本或者影像的非遗呈现已经不能适应传播和研究多层次的需要,需要通过融合文字,语音,视频,3D模型和动态图谱等媒介形式来构建开放性和多层级数据平台系统。昆曲作为一个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其剧本、唱腔、表演还是服饰,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上海昆剧团携手众多高校和技术公司共同打造了“昆曲数字化资源平台”,平台融合了剧本文献数字化,古谱音频还原,高清影像采集,人物动作建模及语义知识图谱等功能。该平台利用多源数据协同建库技术实现了对同一场戏唱段视频,声谱图和动作捕捉等数据的准确关联,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了演员,人物,场景和唱腔等信息的表达、典故这种语义关系的结构化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复用率和查询效率。与此同时,该平台将国家文化云,各地文旅局数据库和文博单位联系起来,打通各单位之间非遗资源信息孤岛并跨区域共享。平台支持在线浏览,分角色教学,专业检索和API开放服务等功能,既服务于专家研究又面向大众传播昆曲知识,给非遗数字保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2.3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的动态存储与修复机制
云上数字资源呈现不断演进的“活态”,单纯的静态存储不能涵盖其发展变迁和代际差异。因此,建立具备时序记录,内容更新和智能修复等功能的动态存储机制是数字化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深化方向。以景泰蓝的制作技艺为例,这一传统金属工艺对其要求极高,涵盖掐丝,点蓝,烧制等十几个复杂过程,过程容易受到人为差异的影响,常规的记录手段很难准确还原。北京市有关文化机构结合华为云平台建设了“景泰蓝动态数字化工艺库”;并通过工业级摄像和热传感系统高清实时采集整个过程,并且采用边缘计算技术比较分析不同的制作批次,自动发现异常环节或者技术偏差[4]。同时引入AI图像修复和语义纠错模块来恢复和重建早期模糊的图像资料和脱落的文稿,增强数据质量和保存精度。该系统同时具有时间轴追踪功能以记录不同代工艺师操作特点,材料配比及最后成品呈现等版本,便于后继者横向比对和纵向学习进而规避工艺退化或者误传。
2.4 建立国家主导的非遗数字安全与版权保护体系
在非遗文化向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数字内容归属不清晰,技术访问控制和商业授权机制不完善,不但导致文化资源的丢失,而且容易诱发非法复制,篡改和滥用现象,弱化其文化尊严和经济价值。就古琴艺术而言,它在曲谱和演奏风格上都带有很强的个体性和文化承载性,曾经经常遇到未经许可的线上传播和商业改编。为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古琴研究中心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在“国家重点工程数字保护项目”框架下建立了“古琴文化的数字化版权保护机制”。该机制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搭建“拥有完整的版权链”,在唯一数字指纹标识中融入曲谱,录音,视频及演奏者身份元素,使每个文化资源都具有可溯源,可验证和可授权的特点。该平台配备了如“访问分级管理”、“商业用途的分发协议”和“数字水印的隐形追踪”等多个模块,确保从数据采集、上传、分发到授权的整个流程都得到了完整的覆盖。该机制现已扩展到书法,年画,皮影等多门画种,并在国内多省试点使用,切实加大对非遗数字资源法律保护,又为非遗传承人群体寻求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支撑,促进了以国家为主导的非遗文化治理体系的完善。
3 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模式
3.1 打造沉浸式体验驱动的虚拟交互传承路径
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全息影像等沉浸式技术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再现和体验式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这种技术是通过创建一个可以感知、交互和游览的“虚拟的人空间”来实现的,它打破了时间和地理的限制,实现了从“观看式传承等”到“体验式传承”的转变[5]。就福建木偶戏而言,这门技艺集雕刻,服饰,操纵和声腔于一体,传承困难,观众接受的门槛较高。厦门大学和福建省木偶剧院共同研发的“身临其境的虚拟木偶戏馆”,采用全景实景建模的方式对后台操控区,演出区和道具存储区的详细场景进行了全面的复刻;使用者戴上VR头显就可以“走进”剧场后台免费观摩木偶制作和演出的筹备过程。该平台同时引入了AI语音交互和“角色视角切换等”,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内模仿木偶师的操控手法完成对基础技艺的研究。该体系建立了学习分级和互动评价的机制,指导使用者循序渐进地把握操控节奏和语调的变换,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成就感。
3.2 构建社交媒体平台支持的短视频传播机制
随着短视频成为主流信息传播方式,非遗文化的传播模式也从“单点展示”逐步走向“社交嵌入,实现用户共创”阶段。平台化短视频机制在降低受众门槛的同时,还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互动方式实现了知识裂变式传播。以四川竹编技艺为例,这一发源于民间,做工考究的非遗项目传统限于地方工坊和展会传播,很难吸引公众的眼球。2022年,抖音平台迎来了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他围绕“大至竹条,小至果篮”的完整流程,发布了一系列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将每个环节都拍摄成15秒到1分钟的知识碎片,并通过ASMR音效来增强视频的沉浸感。团队采用实时直播互动教学的方式,用户可以在观看的同时学习;利用平台的“挑战话题”功能,发起了“我是用竹编作杯垫的”的全民挑战活动,吸引了超过10万人参与模仿。在其运营活动中,该团队与文创品牌联手推出了联名款,旨在构建一个“网红加网红产品”的跨领域传播渠道。借助短视频平台上的数据驱动技术和内容算法,竹编技艺成功地从“被动展示”模式转变为“主动种草”模式,这不仅增强了传承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推动非遗衍生经济发展,建构社交场域有效传承模式。
3.3 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嵌入式传承体系构建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中植入非遗内容是对青少年一代传承进行覆盖的重点。这一模式在扩宽非遗教育触达边界的同时,还促进了非遗知识和国家课程体系深度结合,增强了非遗教育制度保障力。以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麦西来甫”为例,此舞融合了民族礼仪,身体律动和音乐文化,教育潜力明显。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喀什地区教育局合作构建了“非遗走进课堂”数字课程平台并研发了“麦西来甫的舞蹈文化”系列数字课程。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三维舞姿的分解动画、音乐节拍的辅助教学以及舞者动作的采集和还原,它还结合了“文化背景讲解→交互试跳→虚拟评分”的三阶段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体验数字空间的舞蹈美感和文化含义。该平台与中小学云课堂系统连接,与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跨学科整合。课程开发团队实施时同步收集课堂数据以评价学生非遗知识接受度和表现力并形成非遗教学评价模型。
3.4 建立以游戏引擎为载体的非遗IP化传播模式
3.4建立非遗IP化传播模式,游戏引擎是媒介借助于游戏引擎和交互设计技术实现非遗文化向可探索,可操控文化IP的转变是目前数字化传承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方向。游戏化传播在强化年轻一代认同感的同时,也可以在IP衍生经济的推动下扩大其社会价值和文化外延。以陕西皮影戏为例,这一融合剪纸、美术、戏剧与灯光的综合非遗形式,传统上传承以“表演加欣赏”为主,互动性与留存率有限。西安交通大学数字媒体中心研发的皮影题材互动游戏《影戏奇谈》以Unreal Engine 5引擎为平台,对传统皮影的角色,场景和故事结构进行重构,并将动作冒险和解谜机制融入。在游戏的设定上,玩家可以扮演皮影匠人的角色,自己选择角色造型,剪纸花纹以及故事的方向,在剧情的推进过程中把握光影操控技巧和唱词节奏来完成整个演出任务。该游戏与NFT中的藏品系统同步连接,当用户通关时可以获得指定皮影角色的数字徽章并给予文化体验收藏价值。这款游戏一经推出便获得央视报道,走进高校文化节展演现场,既增强了皮影艺术对年轻人的关注,又为非遗传承融入商业提供可行样板。
结束语
数字化保护传承图文化既是传统技艺与文化记忆的再次活化,也是建构现代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在科技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中,要促进高精度建档,数据平台整合和版权安全管理与其他基础保护同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虚拟互动、社交短视频,数字教育及游戏化传播的传承方式,从而达到广泛覆盖和深度植入的目的。今后需要强化多方协同,促进政策、技术和文化力量的整合,形成一个可持续和可普及的非遗类数字化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谷若瑶. 数字化时代非遗保护与创新的双循环路径研究[J]. 大众文艺, 2025, (12): 7-9.
[2]杨娜.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文化保护的应用与路径[J]. 新楚文化, 2025, (07): 61-63.
[3]庄文涛.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J]. 中国报业, 2024, (24): 236-237.
[4]芦人静, 李惠芬. 论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中的文化认同[J]. 江苏社会科学, 2024, (05): 232-240.
[5]赵跃, 吴晓梅, 朵婷, 王静媛. 拥抱文化数字化战略:非遗数字化实践回顾与前瞻[J]. 图书馆建设, 2023, (06): 80-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