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与实践
金元武
湖北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理念已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驱动力。在追求美学与功能性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融入自然、保护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探析生态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理念;运用实践
引言
2022年6月,为推动“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导向有效落地,《“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规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3%。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整个园林造景过程,建设者要根据场景定位和需求,设计植物群体,根据相关原则进行植物配置,满足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
1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
1.1植物配置与生境恢复设计
在生态理念指导下,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生境恢复设计是核心环节之一,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石,植物配置需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和生态位原理,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搭配方式和种植密度,模拟并促进自然植被群落的形成与发展。这要求设计师对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及相互关系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构建出既美观又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在生境恢复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为特定物种或生态群落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这包括通过地形改造、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手段,恢复或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例如,在湿地恢复项目中,设计师会采用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底质改善等技术手段,恢复湿地的水文循环、净化水质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功能,通过引入本土物种和构建食物链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稳定。植物配置与生境恢复设计还需考虑景观的季相变化和美学价值。通过选用不同花期、叶色、果实的植物种类,营造出四季有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注重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使景观在生态功能之外,还具备高度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1.2水资源管理与生态建设
水资源是风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有效管理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在生态理念下,水资源管理旨在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生态安全。首先,通过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将雨水作为宝贵的淡水资源进行收集、储存和利用。这不仅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还能为景观灌溉、水体补充等提供水源。结合透水铺装、生态滞留池等雨水处理技术,提高雨水的下渗率和净化率,减少地表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在水体设计方面,注重生态化建设是关键,通过构建自然形态的湖泊、溪流、池塘等水体景观,模拟自然水系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注重水体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协调,通过岸线处理、植被配置等手段,营造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优美景观。水资源管理还需关注水体的水质保护和生态安全,通过定期监测水质、加强污染源控制、实施生态修复等措施,确保水体不受污染和破坏,加强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教育,倡导节水型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共同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1]。
1.3设施规划与生态文明融合
在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中,设施规划不仅是实现景观功能的重要手段,更是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的载体,在设施选型和布局上,应优先考虑环保、节能、低碳的原则。选用可再生材料、节能灯具、智能控制系统等环保设施,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根据景观需求和游客行为特点进行合理布局,确保设施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在设施设计上,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融入自然元素、采用生态化设计手法等方式,使设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非突兀的存在。例如,在步道设计中采用透水铺装材料、设置生态休息区和观景平台等;在座椅设计中融入木质元素、模仿自然形态等;在照明设计中利用太阳能灯具、模拟自然光线等。这些设计手法不仅提升了设施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还增强了游客与自然的互动体验和情感连接。设施规划还需考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生态教育活动、设置生态解说标识、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游客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与周边社区、学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努力,使风景园林不仅成为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场所,更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2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理念运用的案例分析
2.1生态农业景观设计实践:浙江鲁家村田园综合体
浙江鲁家村田园综合体是生态农业景观设计的一个生动实践,它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生态教育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一个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如图1)。在设计中,鲁家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通过规划种植区、养殖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生态化。同时,田园综合体还注重景观的营造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特色民宿、农耕文化博物馆等设施,让游客在体验田园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鲁家村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广有机种植、循环农业等生态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
2.2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成功案例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如图2)。在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生态理念贯穿始终。设计师们充分尊重和保护了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实施水体净化、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公园还注重游客体验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通过建设生态栈道、观鸟屋等设施,让游客在不打扰野生动植物的前提下,近距离感受湿地的自然魅力。西溪湿地公园还积极开展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湿地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湿地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3结论
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实践。通过持续探索与创新,可以将更多生态智慧融入设计之中,创造出既美丽又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风景园林设计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绿色发展、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纪咏瑶. 关于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探析[J]. 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7):86-88.
[2] 曹烨. 生态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探讨[J]. 建材与装饰,2023,19(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