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组合作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周红燕

甘肃省华亭市西华镇西塬小学

摘  要:针对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负担重、学生参与淡、家校协同弱”的实际特点,小组合作凭借“分工协作、责任共担”的优势,成为适配农村学情的管理路径。本文结合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实践,从小组构建、场景应用、机制优化三方面,阐述小组合作在日常事务、纪律规范、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做法,聚焦农村学生自主意识培养与管理效率提升,为农村小学班主任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农村小学;班级管理;自主管理;实践策略

一、小组合作适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核心价值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常面临特殊挑战: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存在行为习惯松散、自主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班主任多需兼顾多学科教学,难以投入大量精力处理班级琐事;家校沟通中,祖辈监护人参与管理的能力有限。

小组合作模式恰好能针对性破解这些难题,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农村孩子虽不善表达,但动手能力强、重情义。通过“给角色、压担子”,让他们在小组中承担具体职责,比如负责教室后墙的农作物观察角、管理同学的劳动工具,能让他们从“被动听话”转变为“主动操心”,逐渐养成对集体的责任感。

二是减轻班主任管理压力。将卫生、早读、作业收发等日常事务交由小组负责,形成“学生管学生”的互助氛围,班主任无需反复提醒值日生打扫、督促作业上交,可把更多时间用于备课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三是衔接家庭劳动教育。农村家庭有丰富的劳动场景,小组任务可结合学生日常农活经验设计,比如让擅长家务的学生牵头“卫生小组”,让常帮家里整理农具的学生负责“班级物品管理”,既能降低学生参与难度,也能让学校管理与家庭生活形成呼应。

二、小组合作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农村小学的小组合作,需贴合学生生活环境与认知特点,避免照搬城市学校模式,可从以下场景重点推进:

(一)日常事务管理:把“琐事”变成“分内事”

农村学生对“责任”的理解更贴近具体行动,可将班级事务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组建三类固定小组:

(1)、卫生劳动小组:按教室区域划分任务,结合农村孩子常用的劳动工具(如小扫帚、抹布)制定流程。比如负责教室地面的小组,需在早读前清扫落叶、灰尘,放学后检查是否有遗漏的文具或纸屑;负责讲台的小组,要像整理家里的灶台一样,擦净黑板、摆好粉笔盒,确保下节课老师能直接使用。

(2)、学习互助小组:考虑到农村小学部分学生课后缺乏辅导,小组可采用“1带1”或“1带2”的帮扶形式。成绩稍好的学生负责提醒组员完成作业、讲解简单错题,就像帮家里带弟弟妹妹一样耐心;早读时,领读的学生可选择大家熟悉的童谣、古诗开头,带动其他同学开口,避免冷场。

(二)纪律规范管理:让“规则”长在“心里”

农村学生对“说教式规则”接受度低,更认可“自己定、一起守”的约定,可通过小组合作让纪律规范更接地气:先让各小组围坐讨论,结合农村孩子的日常行为提出要注意的事,比如“不在教室追逐打闹,免得碰倒墙角的劳动工具”“上课不随便说话,不然老师讲的种地小知识听不清”“按时交作业,别让老师像催咱们割麦子一样着急”。每组把建议写在纸条上,贴到教室后墙的“班规墙”上,全班投票选出大家都认可的条款。再成立纪律监督小组,成员从各小组选出来,不用专门记“谁犯错”,而是重点看“谁需要帮”。比如看到同学课间在走廊跑,不是直接批评,而是上前提醒“慢点走,地上有刚扫的土,别摔了”;发现组员没交作业,先问“是不是不会做?我教你”,而不是直接告诉老师。

每周班会课,各小组一起聊纪律情况,比如有人觉得“上课举手发言”太难,就有小组提议“先在小组里说,像在院子里和伙伴聊天一样,说完再举手告诉全班”;有人觉得“保持桌面整洁”不容易,就有人分享“把文具盒、课本像摆家里的碗筷一样摆好”,让规则在讨论中变得更易执行。

(三)班级文化建设:用“乡土味”聚起“向心力”

农村小学的班级文化,要融入学生熟悉的田野、山林、民俗元素,让小组合作创造出有“农村特色”的氛围:黑板报小组不用刻意画城市里的高楼,而是结合季节变化,春天画麦田、油菜花,秋天画玉米,旁边贴上同学们写的短句,比如“我帮爷爷浇麦子,麦苗喝饱水,长得比我高”“奶奶种的柿子熟了,我摘了一个,真甜”。主题班会小组策划活动时,多结合农村生活场景,比如“感恩长辈”班会,让大家分享“爷爷教我编竹筐”“奶奶给我缝棉袄”的小事,还可以分组表演“帮家里喂猪”“收玉米”的小短剧,比单纯说“谢谢”更有感染力。特色活动小组可围绕农村资源开展,比如成立“植物小组”,在教室窗台种黄豆、向日葵,每天记录生长情况,就像照顾家里的菜园;成立“手工小组”,用玉米皮编小篮子、用树枝做小摆件,摆在教室角落,让班级像“家里的院子”一样亲切。

三、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实践的常见问题与优化

农村小学推行小组合作,会遇到一些贴合本地学情的问题,需针对性调整:

(一)、常见问题

有的小组里,会干活、胆子大的学生“包圆”所有事,比如卫生小组里,总是那两个常帮家里干活的学生扫地、擦桌,其他同学站在旁边看;纪律监督时,有的小组怕“得罪人”,看到问题不敢说,只是低着头不说话;评价时,老师总盯着“黑板报好不好看”“卫生有没有得优”,没注意到有的学生从“不敢说话”变成“敢在小组里发言”,从“不会帮忙”变成“主动帮组员”。

(二)、优化方向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各小组制定“分工表”,把任务拆得更细。比如卫生小组,分成“扫地的、擦桌的、倒垃圾的、检查的”,每个人的名字写在对应的任务旁边,像家里“分工做家务”一样,谁都不能偷懒;植物小组,分成“浇水的、记录的、画画的”,即使不会写字的学生,也能负责“画画”,把植物的样子画下来。要帮小组学会“好好沟通”,班主任平时多带他们做“合作小游戏”,比如分组“搭积木房子”,有人搭底座、有人搭房顶,过程中学会“你帮我扶着,我来搭”“这个地方不对,咱们换个方式”;遇到小组间有矛盾,比如卫生小组觉得纪律小组“管得太严”,就把两组叫到一起,让他们像“邻居聊天”一样说出想法,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比如共同定一个“卫生标准”,既不放松要求,也不故意为难。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用小组合作,不是要搞“花架子”,而是要贴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里学会自主、学会合作。这种模式不是让班主任“不管事”,而是让班主任从“忙琐事”中抽出身,像“种地时搭架子”一样,帮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让他们在小组里慢慢成长。虽然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只要跟着农村孩子的节奏走,贴着农村生活的实际做,就能让班级管理既有“乡土味”,又有“成长力”,让农村孩子在自主管理中慢慢长成“能扛事、会合作”的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