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雷达与高密度电法的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用研究
罗金红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水长期的溶蚀、侵蚀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岩溶地区,地下环境极为复杂,广泛分布着岩溶洞穴、土洞、溶蚀裂隙等不良地质体。这些不良地质体的存在,犹如隐藏在地下的“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工程建设的安全与稳定。
以道路建设为例,若路基下方存在未被发现的岩溶洞穴或土洞,随着时间推移,在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洞穴或土洞上方的土体可能发生塌陷,导致路面出现裂缝、凹陷,甚至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桥梁建设中,如果桥墩基础置于溶蚀裂隙发育的岩体上,可能因岩体的不均匀沉降,致使桥梁结构受损,危及桥梁的使用寿命和通行安全。对于建筑物而言,岩溶地区的不良地质体可能造成地基失稳,引发建筑物倾斜、开裂等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在岩溶地区开展工程建设时,准确查明地下地质结构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分布情况,成为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前提。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和高密度电法(High Density ResistivityMethod,HDR)作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它们具有快速、高效、非侵入性的特点,无需对地质体进行大规模的开挖或破坏,就能获取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通过地质雷达发射高频电磁波,利用不同地质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差异,可清晰探测到地下洞穴、裂隙等的位置和形态;高密度电法则依据不同地质体的导电性差异,测量地下电阻率变化,进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不良地质体的分布。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应用于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勘察精度,还能大幅提升勘察效率,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有效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地质雷达与高密度电法基本原理
(一)地质雷达原理
地质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一般频率范围为 10MHz-1000MHz )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探测地下目标体。当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时,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如岩土体与岩溶洞穴、土洞的界面),由于不同介质的电磁性质(如介电常数、电导率等)存在差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根据信号的传播时间、振幅、频率等特征,结合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就可以推断地下目标体的位置、形状、大小等信息。
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有关,其关系可表示为:

其中, u 为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 为真空中的光速, Er 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岩土体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一般来说,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接近 1,水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 80,而岩土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在 3-30 之间。岩溶洞穴、土洞等空洞内通常填充空气或水,与周围岩土体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这使得地质雷达能够有效地探测到这些目标体。
(二)高密度电法原理
高密度电法是一种阵列式电法勘探技术,它以岩土体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进行探测。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多个电极,组成电极阵列,利用仪器向地下供电,在地下形成稳定的电流场。测量不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根据欧姆定律和电阻率的定义,可以计算出地下岩土体的视电阻率值。
视电阻率与地下岩土体的真实电阻率以及电流分布有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ρρσ(ρρσ)=ρρ(ρρσ)ρρ(ρρσ) s 为视电阻率,K 为装置系数(与电极排列方式有关),ΔU 为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I 为供电电流。不同岩土体的电阻率差异较大,例如,黏土的电阻率一般在 10-100Ω⋅m 之间,砂土的电阻率在 100⋅1000Ω⋅m 之间,而岩溶洞穴、土洞等空洞的电阻率则非常高(若空洞内为空气)或较低(若空洞内为水)。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的视电阻率值,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绘制出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分布断面图,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不良地质体的分布情况。
三、地质雷达与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地区勘察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地质雷达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高分辨率:地质雷达能够探测到较小规模的岩溶洞穴和土洞,对地下目标体的分辨率较高,在浅层探测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目标体的形态和位置。
快速高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扫描,获取大量的地下信息,提高勘察效率。
非侵入性:无需对地面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或钻孔,不会对工程场地造成额外的影响,适用于城市建设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
直观成像:通过对雷达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地下地质结构的二维或三维图像,直观地展示地下目标体的分布情况,便于地质人员进行分析和解释。
2.局限性
探测深度有限:一般来说,地质雷达的有效探测深度在几十米以内,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电磁波能量衰减迅速,信号质量下降,探测精度降低。
受介质影响大: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受岩土体的含水量、电导率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含水量较高或导电性较强的岩土体中,电磁波衰减快,探测效果不佳。
对解释人员要求高:地质雷达图像的解释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雷达图像特征存在差异,解释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二)高密度电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探测深度较大:相比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的探测深度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能够满足一些对深层地质结构探测的需求。
信息丰富:通过测量不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可以获取大量的电阻率数据,对地下地质结构的反映更加全面。可以同时探测多个深度层面的地质信息,分析不同深度处岩土体的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断地下岩溶洞穴、土洞等的分布范围和规模。
受地形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高密度电法对地形起伏的适应性较强,即使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岩溶地区,也能通过合理的电极布置进行有效的探测。
2.局限性
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较小规模的岩溶洞穴和土洞,高密度电法的分辨率不如地质雷达高,可能无法准确确定目标体的边界和形态。
数据处理复杂:由于高密度电法采集的数据量较大,数据处理过程相对复杂,需要采用专门的软件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反演和解释,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易受电磁干扰:在一些电磁环境复杂的区域,如城市中存在大量高压线、变电站等设施的地方,高密度电法测量数据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
地质雷达与高密度电法作为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的有效手段,在探测地质构造、识别岩溶洞穴及土洞、探测地下水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勘察目的、地质条件和场地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和运用这两种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对勘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岩溶地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地质依据。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雷达和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保障岩溶地区工程建设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两种方法的研究,提高其探测精度和分辨率,拓展其应用领域,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工程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韦明汛,陶毅,杨承丰。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以柳州平山镇几里塌陷区为例[J].南方国土资源,2021(03):37-39.
[2]朱龙海,李欣,王新刚,等。物探方法组合在岩溶区地面塌陷勘查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21,45(01):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