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应用之我见

作者

吴晓明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当下,AI 掀起的人类科技进步风暴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到:“科技是一种生命形态,它已经成为了第七种生命王国,与植物、动物和原生生物等平起平坐。”[1] 此时,人们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接纳还是排斥 AI,而是应用它早晚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越早应用人工智能,就越能在产业重新洗牌时抢占先机;反之,则会陷入被动局面。编辑出版活动属于文字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是 AI 应用的前沿与重点领域。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引发出版行业的深刻变革。AI 凭借强大的运算能力与海量数据学习能力,在编辑出版的诸多环节展现出独特优势。笔者在工作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了 AI 技术的先进性与便利性。然而,在深受触动之余,经过深入思考与剖析不难发现,AI 本质上是基于模仿运行的,它建立在人类既有的知识资源之上,创造性表现不足。而编辑出版活动恰恰以创造性为核心,这一本质差异促使我们对 AI 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角色与影响展开全面反思。

一、AI 模仿性在编辑出版中的局限与编辑的创造性

AI 写作依托于对大量既有文本数据的分析、学习与模式识别。它通过算法拆解无数文章,提取语言结构、词汇搭配、叙事模式等特征,然后依据给定指令,按照已习得的模式重组信息生成新文本。例如,若运用 AI 技术进行书稿的选题策划,它能迅速抓取该选题的各项内容,参考同类书籍的出版详情,短时间内生成一篇选题策划方案。表面上看,方案能涵盖书稿的内容、销售、作者、优缺点等常规板块,语句通顺,数据准确。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它只是机械地罗列信息,缺乏对书稿的个人创造性认知,无法像资深编辑那样,凭借丰富经验与敏锐感知,挖掘出书稿独特的立意或设计亮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编辑的创造性活动贯穿整个出版流程。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凭借对社会趋势、读者需求的敏锐洞察以及深厚的文化积累,挖掘具有独特价值与市场潜力的选题。以中信出版社推出的《人类简史》为例,选题策划编辑留意到全球范围内大众对人类历史发展宏观视角的兴趣渐浓,且不同学科领域对人类演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编辑大胆设想将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邀请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一部全新视角的人类史著作。这一选题打破了传统历史书籍的写作框架,以新颖观点和独特叙事方式吸引了全球读者的目光,大获成功。正如学者李明在《出版行业创新发展研究》中指出:“优秀的选题策划是出版成功的关键,它需要编辑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和对文化市场的精准把握。”[2]

在内容审核与修改环节,编辑的创造性同样不可或缺。面对作者稿件,编辑并非依据固定模式机械纠错,而是深入理解作者意图,挖掘文章深层价值,通过创造性思维对结构、内容进行优化。例如,文学杂志编辑在处理一篇小说投稿时,作者初稿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镇的爱情故事,但叙事节奏拖沓,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编辑与作者深入沟通后,凭借自身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丰富编辑经验,建议作者调整叙事顺序,突出关键情节,增加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在编辑的帮助下,作者重新修改后的小说情节紧凑,人物跃然纸上,最终得以发表并收获读者好评。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创造性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 AI 基于模仿的纠错与优化难以企及的。诚如叶圣陶所说:“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要能够发现作品的潜在价值,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将其提升。”[3]

二、AI 对编辑出版中创造性的冲击与应对策略

AI 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编辑出版行业的创造性特质构成威胁。随着 AI 写作工具的普及,部分出版机构为追求效率、降低成本,过度依赖 AI 生成内容,致使大量缺乏个性与深度的同质化作品涌入市场。一些出版社追逐新颖、潮流与流量,利用 AI 迅速抓取热点问题形成选题并出书。但这些书籍内容几乎都是对事件基本信息的重复,加上一些套路化的猜测与评论,毫无独特见解。长此以往,会降低读者对内容质量的期待,破坏整个内容创作的生态环境。

同时,AI 的发展可能抑制编辑与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编辑若过度依赖 AI 辅助工具进行内容筛选与修改,可能会逐渐丧失自主思考与深度判断能力,在面对复杂、创新性强的稿件时无所适从。曾有一位资深编辑,以往在选题策划和稿件审核方面经验丰富、独具慧眼。但接触 AI 辅助编辑工具后,逐渐习惯依赖工具给出的选题推荐和稿件修改建议。一段时间后,当遇到一篇风格独特、内容复杂的学术论文投稿时,他发现自己难以像以往那样迅速把握文章核心价值,提出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对于作者而言,当知晓自己的作品可能经过 AI “加工”,也可能降低创作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寄希望于 AI 帮助完善作品。

为应对这些冲击,出版机构应明确自身定位,坚守对优质内容与创造性的追求。在使用 AI 技术时,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力量,强化编辑在选题策划、内容把关等关键环节的核心地位。同时,鼓励编辑与作者持续学习,提升自身创造性能力。编辑要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以更好地迎接 AI 时代的挑战。例如,许多出版机构定期组织编辑参加各类文化研讨、学术交流活动,激发编辑的创新思维。对于作者,出版机构可通过举办创作培训、提供创作激励等方式,鼓励作者发挥创造性,写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

总之,在这场不学习、不应用新技术就会被淘汰的浪潮中,编辑出版人更应秉持积极心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 AI 相结合,打造出更契合人类需求的图书。要始终牢记,一切技术的主体是人,编辑要有自己的判断,坚定信念不动摇。

注释:

[1] 凯文·凯利.必然 [M]. 周峰,董理,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5.

[2] 李明.出版行业创新发展研究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5.

[3] 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 [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