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陶行知三力主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体现

作者

卢剑虹

江苏南通田家炳中学,226001

摘要:陶行知“三力”思想主张明确了“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实施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展“学生即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对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巧妙的设置,并将社会实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引发学生在思考中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陶行知;教育思想;

前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语文中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灵活的运用这一理论,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其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勇于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者的同时,也成为思想的创造者,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尤其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才能吸引其对学习的主动探究。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将趣味性与创新性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教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设情景,加强和补充教材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情绪高昂,信心倍增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习模块时,教师在选题时,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应注重主题的多样性。这就需要教师开展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哪些题目比较感兴趣,哪些题目学生觉得陌生。教师可根据这些内容去互联网搜集素材。教师可扩大范围,如学生对某个少数民族特别好奇,教师可准备这个民族的相关服饰:或是有的学生对名胜古迹想了解更多,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的图片与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创作的能力。

二、“学生即教师”,在教学中实行互教互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要指挥者,教师全面掌控课堂的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苦不堪言。而陶行知先生‌“三力”思想的践行,正是打破这个僵局,在开展教学中,教师进行身份与思想的转换,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汇总,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创设情景,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学生即教师”,让学生以教促学,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如在开展“学生即教师”的活动时,教师设置主题,某一个知识点、篇文文章、一首诗词等。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掌握,模仿教师的教学情景,讲台上学生以教师的口吻,加入自己对教学的看法,给台下的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讲台上的学生,板书工整,语言清楚,台下学生聚精会神,甚至比听老师讲课还认真,结束后,教师布置下一次的主题。让学生走上讲的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

三、巧妙设置问题,注重互动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问题,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对陶行知先生三力中“创造力”最好的诠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依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语文水平,巧妙设置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生选择在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回答,在答题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找到解决的思路。教师应创设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动脑,动手、运动等,活跃语文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点:1.提出疑问,让学生在疑问中去寻找答案。2.设计悬念,让学生在未知领域中去探索。3.设立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求知欲。如在适合设置疑问的《女娲造人》一课中,教师可提问:“女娲是用什么造人的”、“女娲造人时的步骤是什么?”。接着教师创设情景,引出文章中人类落地后,喊“妈妈”时的语境,这种喜悦感,就像平时学生在家喊妈妈时,一样的生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活动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力”的含义,明确了以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这其中包括与学生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包含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与当前社会不脱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第一手新鲜的知识与技能。教师根据现有教材的内容,开展社会教学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知识更好的平台。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教师选取人物多且故事趣味性强的,《伟大的悲剧中》这篇文章。学生通过对文章及对故事中人物基本信息的了解,让学生进行来进行编剧,学生各司其职,擅长写作对文章进行改编,导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分配角色,学生为了表演出色,在排练时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态方面进行知悉的揣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演中学,学中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临场应变的反应速度。

结束语: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验证了陶行知“三力”这一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这一理念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的“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得到了最好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实现了教育的创新,让学生勇于实践的同时,为完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玉伟.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 华夏教师,2019(9):81.

[2] 宁红艳. 陶行知教育思想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 新智慧,2017(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