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与乡土融合: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作者

刘燚琳

湖南省隆回县长铺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与教育数字化行动的全面开展,农村初中数学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当代农村教学特点,针对其存在的资源局限性与乡土特色优势并存的现状,提出“数字赋能”与“乡土融合”双轮驱动的教学创新路径。通过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弥补资源短板,并深度整合乡土资源活化数学课堂,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数学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赋能;乡土融合;教学创新;乡村振兴

引言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均强调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网络教育。然而,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优质师资相对短缺、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弱、学习动机不足等。与此同时,农村环境也蕴含着独特的教学资源与情境优势。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嫁接优质教育资源,并巧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变“劣势”为“优势”,是当前农村数学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创新路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

1.当代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1.1资源特点:硬件初步完善与优质软件资源匮乏并存

近年来,随着“全面改薄”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推进,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已接入互联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然而,适用于农村学生认知特点、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精准针对性的微课、虚拟仿真实验、本地化案例库)仍然相对匮乏,存在“有路无车”或“车不适路”的现象。

1.2学生特点:实践经验丰富与抽象思维偏弱并存

农村学生自幼接触自然环境,参与农业生产或家庭劳作,对测量、估算、图形、比例等数学概念拥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直观认知(如土地面积测量、农作物产量估算、农产品交易计算)。然而,他们在将具体经验抽象为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和符号系统方面往往存在困难,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待系统训练。

1.3教学特点:传统方法主导与改革尝试并存

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研水平,讲授式、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法在农村课堂中仍较为常见。部分教师虽有意进行教学改革,但常苦于缺乏有效抓手和适配模式,难以将新课标理念与农村实际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提升缓慢。

2.创新路径一:数字赋能,打破资源壁垒

2.1借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引入优质资源

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公益性资源库,精准选取适合本校学情的名师微课、习题解析、动画演示等资源,用于课前预习、课后辅导或课堂片段插入,有效弥补本地师资在某些知识模块讲解深度上的不足。教师不再是资源的孤立创造者,而是优质资源的“甄选者”和“整合者”。

2.2利用轻量化工具与APP,增强课堂互动

在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巧妙运用免费的在线问卷工具(如问卷星)、互动平台(如希沃白板)或数学学习APP(如GeoGebra图形计算器),设计课堂实时问答、小组竞赛、动态几何演示等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即时获取学情反馈,实现精准教学。

2.3探索“双师课堂”模式,拓展师资边界

尝试与城区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关系,通过远程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定期开展“双师课堂”。本地教师负责组织课堂、辅导答疑,远端名师负责重点章节的深入讲解或专题拓展。这种模式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也为本地教师提供了观摩学习、专业提升的机会。

3.创新路径二:乡土融合,活化数学课堂

3.1开发乡土情境化教学案例

将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乡村生活与生产情境中,开发系列本土化教学案例。例如:

《一次函数》:研究本地特色农产品(如茶叶、菌菇)在不同电商平台的价格与运费模型,分析最优销售策略。

《统计与概率》:调查本村家庭近年收入变化、主要支出构成,绘制统计图表,分析变化趋势,感悟国家政策。

《几何图形》:观察并测量传统农具、民居建筑的几何结构与对称性,计算农田、大棚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2开展基于乡土项目的实践学习

设计以解决真实乡村问题为导向的数学项目式学习(PBL)。例如,“为我家庭院设计一个微菜园”项目,涉及面积计算、预算规划、种植间距优化等;“为村级运动会设计赛程与积分规则”项目,涉及排列组合、概率计算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3.3融入乡土文化与工匠智慧

挖掘乡土文化中的数学元素(如传统编织图案中的几何规律、木工营造中的测量口诀、民间游戏中的博弈策略),将其作为数学文化的生动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亲切感。

4.实践成效与反思

笔者在所在农村初中进行了初步实践探索,结果表明:“数字赋能”与“乡土融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学生在解决源自生活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绩,尤其是在解决应用性问题方面的能力,有了可见提升。

然而,实践过程也反映出一些挑战:其一,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加强相关培训;其二,乡土案例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建议区域教研部门能够组织力量,共建共享本土化教学资源库;其三,需注意避免情境创设的牵强附会,应确保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结语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模式,而应立足乡土,放眼未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以“数字赋能”打破资源枷锁,以“乡土融合”激活学习动力,双轮驱动,相辅相成。这不仅是提升农村数学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更是培养热爱家乡、具备核心素养、能未来建设乡村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本土化教学资源的标准化开发、教师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成效的长期追踪评估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郑新民,王蔷.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22(5):78-89.

[3]胡典顺,蔡金法.数学教育中的情境问题:基于文化的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1):1-6.

[4]闫守轩.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0(8):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