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劳动教育创新模式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 汇美"课程实践与儿童发展研究

作者

王玉婷

山东青岛汇川路幼儿园

1.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 "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 的教育方针,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政策导向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杭州市朝晖幼儿园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立足《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发了" 汇美" 劳动课程体系。该体系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劳动实践,实现五育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研究通过追踪幼儿课程实践,结合量化数据与质性分析,系统验证了该创新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关注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直接收获,还深入探讨了劳动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长远影响,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 理论框架与政策依据

2.1 五育融合的政策逻辑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需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协同发展,形成教育合力。长宁县《五育融合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幼儿园阶段应重点构建 " 游戏化劳动场景 ",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各环节,这一政策要求为 " 汇美 " 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明确方向。它要求教育者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单一性,转向多维度、跨领域的整合实践,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游戏化的劳动场景,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劳动,从而培养劳动兴趣,提升劳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2 儿童发展理论支撑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表明,3-6 岁儿童通过具身操作构建认知图式,这一理论为 " 汇美 " 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它强调劳动教育应注重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动手实践,而非简单的技能训练。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乐趣,从而构建认知图式,提升认知能力。此外,实证研究也显示,参与系统性劳动教育的幼儿,在执行功能、情绪调节及空间认知等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进一步证明了劳动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 实践路径与成效分析

3.1 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具体实施

“汇美”课程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形式局限,实现多维度整合,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劳动形式:从单一的清洁、整理等体力劳动,拓展至美食制作(融合智育)、集市交易(融合美育)等综合性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还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和审美能力。

工具使用:引入数字化工具如电子食谱APP,将传统劳动与现代技术结合。这一举措提升幼儿的科技素养,让他们学会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习方式:从模仿与重复转向探索与创新,鼓励幼儿自主设计营销方案。这一转变培养幼儿的创业思维与创造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社会性: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劳动任务,平均每组 4.2 人。这一设置强化幼儿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2 儿童发展成效

认知发展:通过 " 可视化食谱 " 训练,幼儿在序列感知与逻辑排序方面表现出显著进步。他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劳动步骤与因果关系,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

社会性发展:集市活动中,幼儿在冲突解决与合作行为方面提升明显。他们能够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共同完成劳动目标,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情感发展:绝大多数幼儿表示" 劳动让我感到自豪",在面对劳动中的挫折时,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与坚持精神。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尝试,直至成功。

4. 讨论与反思

4.1 创新价值

“汇美”课程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课程化渗透:构建小班 - 中班 - 大班螺旋上升目标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这一体系使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幼儿逐步提升劳动能力。

生活化延伸:开发" 微型劳动项目",如 15-20 分钟的短周期活动。这些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间,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

协同化推进:建立 " 三位一体 " 支持系统,包括教师指导手册、家庭劳动日志及社区资源整合。这一系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幼儿劳动教育的发展。

4.2 实施挑战

教师专业能力: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短板。他们需加强相关培训,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

评价机制:现有评估体系难以全面量化劳动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表现。因此,需探索更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全面评估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证明," 汇美 " 课程通过真实情境创设与跨学科整合,有效实现五育融合目标。为进一步推广该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实施标准: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幼儿园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各学段实施标准与评价细则。这将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统一的指导和规范。

开发数字资源: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发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库。这将共享优质课程案例与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构建协同机制:建立 " 家园社 " 协同机制,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场景。这将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共同推动幼儿劳动教育的发展。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该课程模式应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以及如何结合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课程效果。同时,还可关注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长期发展,以及劳动教育对幼儿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 (2020).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 李华. (2025). 劳动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教育研究,45(3), 45-53.

[3] 杭州市朝晖幼儿园教研组 . (2025). " 劳动 +" 新样态:基于集市活动的幼儿多元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 学前教育研究 , 32(2),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