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设备节能优化设计策略
冯竹星
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电气自动化设备能耗问题日益突出,节能优化设计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节能技术展开,系统分析了设备能耗构成及影响因素,提出涵盖硬件系统、控制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的多层次优化策略。通过高效电机选型、变频调速技术应用、智能控制算法优化及能源管理系统(EMS)集成,构建了全生命周期节能设计框架。此外,研究提出基于数字化双胞胎技术的仿真验证方法,有效降低了优化实施风险。本研究不仅为电气自动化设备节能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还为工业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路径,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新型储能技术与智能微电网的协同优化,推动零碳目标下的设备能效提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设备;节能优化;变频调速技术;能源管理系统(EMS)
引言:在全球能源危机与“双碳”目标背景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节能优化设计已成为工业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任务。随着工业4.0与智能制造的推进,电气设备的能耗占比持续攀升,其高耗能特性与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传统设备因设计缺乏系统性节能考量,导致能效低下、待机损耗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技术改进(如变频调速或高效电机替换),但缺乏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综合优化策略。
1.电气自动化设备能耗分析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能耗问题涉及多层级、多因素的复杂耦合,其能耗构成主要包括设备运行能耗、待机损耗及环境适应性损耗。从设备运行层面看,电机、变压器及控制系统是主要的能耗单元,其中异步电机因负载波动频繁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其实际运行效率常低于额定值的70%,而变压器在轻载或过载状态下的铁损与铜损显著增加。待机能耗方面,工业设备中大量存在的传感器、控制器及通信模块在空闲状态下仍持续消耗电能,部分设备待机功耗占比可达总能耗的10%-15%。
能耗评估需结合设备特性与运行场景,采用标准化方法与实时监测技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能效标准(如IEC 60034系列)为电机、变压器等设备提供了基准评估框架,而基于物联网的能耗监测系统则可实现动态数据采集与异常诊断。典型案例分析表明,在流程工业中,生产线连续运行特性导致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能耗密度显著高于离散制造业;而在建筑自动化领域,空调、照明等系统的协同控制不足常引发能源浪费。通过细化能耗构成、量化关键影响因素,可为节能优化提供精准靶点,例如针对电机系统优化负载匹配、改进变压器散热设计或采用智能控制策略减少待机损耗,从而实现能耗的阶梯式下降。
2.节能优化设计理论基础
电气自动化设备节能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涵盖能效科学、控制理论与系统工程学三大核心领域,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能耗与性能的协同优化。从能效科学角度,基于热力学定律与电路分析理论,可量化设备能量转换、传输及损耗过程,明确电机、变压器等关键组件的能效提升潜力;例如,通过等效电路模型分析异步电机的铜损与铁损分布,为高效电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控制理论则为动态能耗优化提供算法支撑,如采用变频调速技术(VFD)调节电机转速以匹配负载需求,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PC)实现多变量约束下的最优运行策略,或通过模糊逻辑控制(FLC)处理非线性、时变系统的能耗波动。系统工程学强调全生命周期视角,将设备设计、制造、运行及回收阶段纳入统一框架,通过能效评估指标(如SEER、EER)量化节能效果,并结合成本-效益分析筛选最优方案。此外,标准化体系(如IEC 60034、ISO 50001)为节能设计提供技术规范与认证准则,确保方案的可复制性与合规性。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优化精度,例如通过机器学习预测设备能耗趋势,或利用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节能效果,为迭代优化提供数据驱动支持。
3.电气自动化设备节能优化策略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节能优化需从硬件系统、控制策略及能源管理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硬件层面,优先选用高效电机与低损耗变压器,通过优化绕组设计与材料选型(如采用非晶合金铁芯)降低铁损与铜损;同时改进设备散热结构,减少因过热导致的效率衰减。控制策略上,基于变频调速技术实现电机转速与负载需求的动态匹配,结合智能控制算法(如模糊PID、模型预测控制)优化设备运行参数,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对于多设备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架构实现协同调度,减少冗余能耗。能源管理系统(EMS)的集成是节能优化的核心,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能耗、负载状态及环境参数,构建动态能效模型,制定最优运行策略;例如,利用储能装置回收制动能量,或在电价低谷时段启动高耗能任务。典型场景应用表明,在工厂电机系统中,结合变频调速与EMS优化可使综合节能率达20%-30%;建筑楼宇自动化系统通过智能照明与空调协同控制,能耗降低15%-25%。
4.节能优化实施与验证
通过能耗审计与数据采集,识别设备能效瓶颈,例如利用功率分析仪监测电机负载率、谐波畸变率等关键参数,结合热成像技术定位过热损耗点。基于诊断结果,制定分层优化方案:硬件层替换低效组件(如将IE2电机升级为IE4超高效电机),控制层部署智能算法(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变频调速策略),管理层集成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动态调度。实施过程中需依托数字化双胞胎技术构建虚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能耗响应,提前规避控制逻辑冲突或参数失配风险。
验证阶段采用多维度评估体系:通过对比优化前后设备单位产能能耗、峰值功率需求等指标量化节能效果,例如某工厂空压机系统经变频改造后,单位气量电耗从0.12kWh/m³降至0.08kWh/m³;利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如GHG Protocol)核算减排量,验证环境效益。经济性评估则结合投资回收期(如某项目通过EMS优化实现2.3年回本)、净现值(NPV)等指标,证明节能改造的商业价值。现场调试中,需重点验证控制策略的稳定性,例如在多电机协同场景下,通过调整主从控制参数避免转速振荡。
结论
本研究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节能优化设计展开系统性探索,提出涵盖硬件升级、智能控制及能源管理的多层次解决方案,并通过理论与实证结合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变频调速、高效电机选型及EMS集成的综合优化策略,可显著降低设备能耗与碳排放,典型工业场景应用显示综合节能率达15%-30%,投资回收期缩短至2-3年,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数字化双胞胎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优化方案的可靠性与实施效率,为复杂工业系统的节能改造提供了新范式。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动态负载适应性不足、多能源耦合优化薄弱等局限,未来需深化人工智能在能耗预测与自适应控制中的应用,探索储能技术与微电网的协同优化路径。本研究不仅为工业领域“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设备能效提升贡献了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兴安.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5, (11): 1-3.
[2]彭鹏. 新能源汽车电气自动化冲压生产线设计与优化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 (07): 93-95.
[3]赵巧玲,何春燕.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J]. 模具制造, 2025, 25 (04): 5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