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协同机制与优化策略
孙广智 张善平 赵欣 葛立军 宫红胜 黄振博
中建桥梁有限公司 重庆江津 402260
摘要 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核心,其技术密集、跨界融合、迭代快速的特征,对传统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本文结合新基建项目的特殊性,分析当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中存在的协同主体割裂、信息传递滞后、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从组织、信息、技术三个维度构建多主体协同管控机制,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提升新基建项目造价管控效能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新基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协同机制;优化策略
一、新基建对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新要求
新基建项目与传统基建项目存在本质差异,其工程造价动态管理需突破传统模式束缚,满足三大核心要求。一是全生命周期协同性要求,新基建项目涉及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多阶段,且需融合通信、电力、信息技术等多领域,要求业主、设计单位、施工企业、运维机构等主体全程协同,避免阶段脱节导致的造价失控。二是动态适应性要求,新基建技术更新周期短,项目实施中常面临技术方案调整、设备升级等问题,需建立实时响应的造价动态调整机制,应对市场波动与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变化。三是技术赋能要求,新基建项目本身具有数字化属性,要求造价管理依托BIM、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造价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共享,提升管控精准度。
然而,当前新基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仍存在明显短板:其一,协同主体权责不清,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多主体缺乏统一的协同目标,易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如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导致返工增项;其二,信息传递存在“壁垒”,造价数据分散于各参与方系统中,缺乏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平台,导致动态调整滞后;其三,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多数项目仍依赖人工核算,BIM技术多停留在建模层面,未实现与造价数据的实时联动;其四,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新基建项目常面临技术路线变更、供应链波动等新型风险,现有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的风险预判与应对机制,易因风险爆发导致造价超支。
二、新基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
针对新基建项目的特殊性,需从组织、信息、技术三个维度构建一体化协同管控机制,打破主体壁垒,实现造价动态管理的全程可控。
(一)组织协同机制:明确多主体权责与联动流程
构建“业主主导、多方参与”的组织协同架构,成立跨主体的造价协同管控小组,明确业主、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咨询机构等主体的权责边界。在项目决策阶段,由业主牵头,联合设计、咨询机构开展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确定造价控制基准;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协同评审”模式,设计单位需与施工企业同步对接,避免过度设计或技术方案脱离施工实际;施工阶段建立“实时沟通+动态调整”机制,施工方需定期报送造价执行情况,协同小组针对材料价格波动、技术变更等问题快速制定调整方案;运营阶段由运维机构与业主联动,将运营维护成本纳入造价动态评估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二)信息协同机制:搭建标准化数据共享平台
以“数据标准化”为核心,构建新基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一是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明确造价数据的采集范围、格式与传递规则,涵盖设备价格、人工成本、技术参数等核心指标,确保各主体数据互通;二是建立实时数据采集通道,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场、设备安装等环节,自动采集造价相关数据,替代人工填报,减少数据误差;三是设置动态预警模块,平台根据预设的造价控制阈值,对超支风险实时预警,并推送至各协同主体,实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例如,在5G基站建设项目中,平台可实时跟踪基站设备价格波动与施工进度,当某一区域设备成本超支10%时,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替代方案建议。
(三)技术协同机制:深化数字化工具的融合应用
以BIM技术为核心,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模型-数据-分析”一体化的技术协同体系。在设计阶段,将BIM模型与造价数据库联动,实现设计方案的实时造价核算,自动识别超限额设计内容;施工阶段通过BIM+物联网技术,将施工现场的进度、质量、成本数据与模型关联,如通过RFID标签跟踪材料使用情况,自动更新造价台账;竣工结算阶段利用AI技术自动比对合同条款、施工记录与结算数据,减少结算争议。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构建新基建项目造价指标库,通过历史项目数据训练预测模型,为新项目的造价基准制定与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三、新基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
政策是各项工程造价保证措施实施的前提,政府部门需针对新基建项目特点,出台专项的造价管理政策与标准规范。一方面,明确新基建项目造价动态管理的流程要求,制定多主体协同的操作指南;另一方面,建立新基建工程造价指标体系,针对5G、数据中心等不同类型项目,发布细分领域的造价控制基准与技术经济参数,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同时,加强行业监管,对协同机制落实不到位、造价数据造假等行为建立惩戒机制,保障协同管控的有效落地。
(二)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新基建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兼具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加强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在职培训”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的BIM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力;行业协会可组织新基建造价管理专项培训与认证,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行业人才素质整体提升。此外,鼓励跨领域人才流动,吸引信息技术人才加入工程造价领域,优化人才结构。
(三)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围绕新基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如AI造价预测模型、BIM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技术等。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践应用,例如,某建筑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新基建造价AI预警系统”,通过100余个实际项目数据训练,预警准确率达到92%,有效降低了造价超支风险。同时,推广优秀案例经验,通过行业峰会、案例汇编等形式,分享协同机制落地的成功实践,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四)健全风险协同管控体系
结合新基建项目风险特征,在协同机制中嵌入全流程风险管控模块。由协同小组联合行业专家建立风险数据库,分类梳理技术、供应链、政策等各类风险因子及其对造价的影响权重;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风险指标变化,通过AI模型预判风险发生概率及可能导致的造价偏差;建立跨主体风险应对联动机制,明确各主体在风险处置中的职责,如供应链中断时,由施工企业联合业主快速启动备选供应商对接,咨询机构同步测算成本调整方案,实现风险处置与造价管控的协同联动。
四、结语
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分散式、静态化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项目需求。通过构建组织、信息、技术一体化的协同机制,辅以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风险管控等优化策略,可实现新基建工程造价的全程动态管控,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迭代,新基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将向“智能化、协同化、全生命周期化”方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