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研究

作者

李佳林

370983199708180532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如线路敷设不规范、防雷接地系统缺陷、配电箱安装不当等,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水平。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施工;问题处理

引言:在电气安装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使用功能,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所以需要系统分析电气安装中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保障工程质量[1]。

一、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一)线路敷设:空间秩序的逻辑失范

在建筑物复杂的空间结构中,电缆与电线的敷设远非简单的物理排布,其内在核心是对路径、间距、弯曲半径与保护的精密规划。施工人员若背离设计图纸与规范准则,导致的线路交叉混乱绝非仅是视觉瑕疵,这种空间秩序的崩塌造成相邻线路电磁场复杂耦合,严重削弱载流能力,致使导体温升难以预测与控制。更危险的是,保护层厚度缺失或弯曲半径过小,会使绝缘材料遭遇持续应力应变与潜在机械损伤,介电强度随时间悄然劣化,击穿风险剧增。这是电气线路短路、过热乃至火灾威胁滋生的根本性空间逻辑失范[2]。

(二)防雷接地:电流泄放路径的完整之殇

防雷接地系统承担着将巨大雷电流瞬间泄放大地的重任,结构完整性是人身与设备安全的终极保障。然而,在施工环节,该保障系统常存在致命缺陷。接地电阻超标不仅源于施工粗糙,更深层反映系统无法有效建立与大地的低阻抗通道。雷电流泄放受阻,巨大能量被迫在建筑内部结构上寻路,后果莫测。焊接点不牢固、连接处锈蚀及接地极埋深不足等问题,本质上破坏了泄放路径的金属连续性,令本应流畅的泄放通道在高电位差下出现电弧闪络。这类隐蔽缺陷使整套防雷系统形同虚设,极端天气下系统失效几成必然[3]。

(三)配电箱:能量分配枢纽的结构性错配

配电箱并非仅设备的物理容器,而是建筑内庞大电力能源调配的关键枢纽与核心操作节点。选址在潮湿、高温或阻碍操作的角落,是对其作为系统“门户”功能的彻底背离。而箱体内元器件布局不当、标识混乱及线路布置无序等内部问题,则进一步造成操作逻辑复杂化,人因失误风险倍增,内部空间拥挤造成的散热恶化,使得发热部件温升加剧,元器件寿命在热劣化中加速衰竭,接线松动亦可能随之而来,这是核心功能节点结构布局对操作逻辑与设备规律的严重错配,其隐患随时间日益显现。

(四)材料与设备:系统可靠性的慢性消解

电气系统长期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石,在于构成其每一环节的合格元器件与线缆等基础材料。当施工单位为缩减开支选用不合规产品时,整个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已然埋下。劣质开关接点材料接触电阻不稳定,负载下异常发热形成恶性循环;绝缘材料耐压等级不足或劣化速度超标,如同薄刃悬于系统之上;低劣导体的载流能力更可能远低于标称值,这些微小瑕疵如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日常运行中以不易觉察的方式累积,系统的整体效率与预期寿命被无情吞噬,故障风险则在无形中悄然升级[4]。

(五)人员素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底层断裂

建筑电气安装是高度复杂的技术工程,每一项操作行为都深刻影响最终系统的工程品质。然而,若施工人员本身缺乏对工程基本原理及规范标准的深刻认知,无法理解图纸设计的逻辑内涵与安全考量,整个工程质量保障便失去了根基,操作必然存在随意性与不可预知性,无法准确辨识图纸意图与规范要求的本质契合点。当技术决策仅仅依赖模糊经验或个人习惯时,从线缆敷设角度选择到螺丝紧固扭矩的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偏离工程预设目标。这绝非单点失误,而是整体工程目标控制力在微观层面的全面失控。

二、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

(一)规范恪守:建立技术行为的绝对基准

施工规范绝非束缚的绳索,而是电气系统内在运行规律的工程语言具象化,严格遵循GB 50303等标准,核心在于构建一套普适的技术行为基准。这要求施工方必须将抽象的条文内化为具体的工序逻辑:从精确计算线缆敷设路径的空间拓扑关系,到接地极深度与土壤电阻率的内在耦合机制;从配电箱安装的散热空间阈值,到每一处线缆弯曲半径所蕴含的物理应力边界。真正有效的规范执行,是工程师依据场地条件,动态地将规范原则转化为唯一合理的解决方案,消除操作行为的随意性变异,使所有动作都锚定在安全与效能的最优解上。缺失此基准,一切质量保障皆成空中楼阁。

(二)材料控制:阻断系统失效的劣质因子

杜绝伪劣材料,本质是构建一道阻断系统性失效前因的物理闸门,构建覆盖“准入-验证-追溯”的全链条物质保障体系。合格证明与检测报告是初筛门槛,但验证必须依赖科学抽检:线缆导体截面的解剖实测、绝缘层材质的红外光谱比对、断路器分断能力的动态验证等。重点设备更需采用破坏性与非破坏性结合的深度检验路径,例如配电箱内部接点温升模拟测试、断路器延时特性曲线复现,这种体系化控制,关键在于识别材料服役性能的关键失效模式,并通过精准的实验手段予以证伪或证实。唯有切断不合格物理因子流入系统的可能,工程整体的可靠性根基才能稳固。

(三)素养重塑:激活人本层面的技术理性

解决人员技能短板,需超越简单的“培训-考核”模式,着力构建技术理性的内生培育机制。持证上岗仅是法律底线而非能力上限,促使操作者理解规范条文背后的电磁学原理、热力学规律与结构力学逻辑——例如为何地埋深度影响接地电阻、空气对流如何决定配电箱寿命、绝缘失效的微观机理。专业培训应聚焦此类本质认知的升华,考核需侧重复杂工况下的逻辑决策能力(如面对图纸冲突时如何基于规范内核自主判据)。将操作行为置于深刻认知支撑下,实现从“依样画葫芦”到“知其所以然”的质变,从根本上杜绝因无知而生的操作失控。

(四)过程强控:在时空维度织密质量网格

过程监督与验收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一套时空覆盖的“预判-拦截-验证”三维质量网。传统“事后验收”如同末道筛检,代价高昂且被动。真正有效的控制是将监管压力前置于工序流转节点:隐蔽工程覆土前对焊接质量的全数X光探伤;线槽封板前对保护层厚度与弯曲半径的空间激光扫描;配电箱接线后对力矩标记的显微核查。

(五)数智融合:重构工程质控的底层逻辑

BIM与物联网的应用,绝非简单工具升级,而是彻底重构质量控制范式的革命。BIM技术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电气系统转化为可计算、可仿真的数字孪生体:在虚拟空间中预演管线碰撞、热力场分布、故障电流路径,将“试错”提前至设计阶段,消灭实体施工中的结构性冲突。物联网则构建现实工地的“神经感知系统”: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接地连接点微电阻变化、配电柜关键接点温度梯度、线缆敷设时的张力阈值。

结语:

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的问题,通过严格规范施工流程、加强材料与人员管理、强化监督验收等措施,可显著提升电气安装质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完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将更加安全、高效和可靠。

参考文献:

[1]邢伟. 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研究[J]. 居业, 2024, (03): 91-93.

[2]唐黎. 建筑电气消防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中常见问题探析[J]. 消防界(电子版), 2024, 10 (01): 60-62.

[3]印堃. 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应用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 (35): 41-43.

[4]强方. 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法[J]. 科技与企业, 2012, (21):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