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作者

刁晓霞

210282198605281740

引言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涉及多个方面,贯穿于电气安装施工的全过程。影响电气工程质量的施工问题又主要表现在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及可实施性的偏离。现就电气施工过程中相关经验,从几个方面对几种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配电盘( 箱、柜)的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

1.1 质量通病

(1) 配电盘( 箱、柜) 不方正,门扇变形,盘面缺少铭牌。

(2) 配电盘基础型钢埋设方法不统一,水平度超差,基础型钢接地不符合要求。

(3) 盘( 箱、柜) 并列成排安装时,拼缝不齐,缝隙超差 ( 2 m m) 。

(4) 配电盘( 箱、柜) 接地不规范,连接不符合要求。

(5) 盘( 箱、柜) 内固定夹卡松脱,排线不整齐,导线连接不紧密。

(6) 盘( 箱、柜) 的门和箱体的接地连线采用黄绿双色线等作电气连接

(7) 盘( 箱、柜) 内PE 线端子板、N 线端子板混接。

1.2 原因分析

(1) 箱体在运输、保管过程中受损,造成变形或零部件脱落。

(2) 埋设基础型钢无规范施工工艺,未仔细找平,检测工具选择不当,在型钢上采用气割开孔引起型钢受热而变形,未再次校正,不了解型钢接地要求。

(3) 拼装配电盘时工作不细心,操作粗糙,未反复校核。

(4) 未将接地线准确接于接地螺栓上,或另焊接地螺栓,未进行除锈等工艺措施。

(5) 接线头和夹卡具由于运输原因松脱,导致导线排列不整齐,导线连接处松动。

(6) 对安装规范未掌握,生产厂家产品不符合标准。

(7) 对规范要求不掌握,不了解PE 线和 Δ N 线作用,操作不认真,交底不清。

1.3 预控措施

(1) 成批配电箱应严格验收检查,开箱后对照图纸逐一检查,含盘内和盘面两部分。在运输时采取措施防止振动和碰撞,保管时要防止受潮变形并注意存放位置,不允许倒立。

(2) 积极配合土建做好基础型钢的埋设工作,随时校验水平度指标,确认后方可浇注混凝土,柜体与基础型钢采用镀锌螺栓作良好电气连接。

(3) 成排柜安装时几人同时工作,边拼装边校验,全部质量指标符合后再将螺栓紧固,还应注意再次校验工作。

(4) 认真检查盘柜的接地螺栓位置,而后实施有效的接地,严禁另外焊接地螺栓,一般采用螺母垫片压接方法。

(5) 检查箱内导线的固定夹具,松脱的重新固定,将所有接线头螺丝等予以再次紧固。

(6) 与生产厂家联系,由厂家或安装单位换成裸编织铜线连接。

(7)N线端子板应与柜体绝缘(浮空),PE线端子板应与柜体作电气连接,PE 线、N 线接于对应端子板。

2 电缆桥架及电气配管

2.1 质量通病

(1) 电缆桥架支撑件间距不一,大距离敷设时,槽 ( 工字 ) 钢强度不符合要求。(2) 桥架每节间电气连接产生虚接现象,长距离时未作重复接地。(3)线管进入盘箱内部高度不一,管口有毛刺,锋口未倒角。(4) 电线管穿线前未用塞头堵塞管口,穿线后未采取密封措施。(5) 线管弯曲度过小,垠弯时钢管产生明显裂纹。(6) 线管埋地深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埋墙时距墙面距离小于15mm。

2. 2 原因分析

(1) 规范不熟悉,责任心不强,影响美观,设置桥架时未进行计算。

(2) 未将桥架连接处油漆清除,未按规范要求作重复接地。

(3) 缺少施工经验,加工管口时未用锉刀、砂纸再磨平圆。

(4) 不了解堵塞和密封的作用,电气施工人员工作责任不强。

(5) 规范掌握不严,钢管材质有问题,喂弯温度不够。

(6) 施工工艺未明确规定,不了解深度和距离的作用,工作马虎。

2.3 预控措施

(1) 掌握规范要求,间距一致 ( 2 m) ,在大距离敷设桥架时应对承重量进行计算。

(2) 每节桥架间应作电气连接,连接螺栓时将垫片处油漆去除,做好复点接地并测量接地电阻值。

(3) 进人盘箱内线管敷设完成后统一切平,以露出基础面 5 0 -8 0 m m 为宜,逐根去除毛刺,并磨圆管口,管口要用护套并锁紧箱体。

(4) 线管敷设完成后,电工应逐根用木塞或用塑料布进行密封,防止异物进人管内,导线穿管后进行接线,并及时用胶泥等物对管口进行密封处理。

(5) 布管时走向合理,掌握弯曲角度不小于 90“为宜,根据不同材质和厚度对管子进行喂弯,弯管要专用弯管机,使其表面平滑,不出现扁折、裂纹现象,温度严格控制,弯后进行外观检查。

(6) 埋地敷设时,严格按规范施工,控制深度要求。电线管埋人墙内,离墙面不应小于15mm,管道敷设应“横平竖直”。

3 电缆、电线敷设及连接

3.1 质量通病

(1) 室外敷设电缆与铁路、公路交叉以及穿过建筑物地基处,所用保护管管径不符合要求,外露长度不够。(2) 电缆保护管敷设与热力管道交叉或接近时,未做隔热层。(3) 电缆沟内支架上高低压电缆排列不整齐、不规范。(4) 电缆沟内电缆敷设交叉紊乱。(5) 穿墙、过楼板处未用保护管。(6) 剥除电缆( 线) 绝缘层时损伤芯线或电缆电线绝缘层损坏。(7) 同一端子上出现2 根以上导线。(8)L1、L2, L3, N 和PE 线色标不符合规范要求。

3. 2 原因分析

(1) 未根据电缆的外径以及道路、建筑物地梁的宽度计算保护管外径和长度。

(2) 技术交底不清楚,不了解相邻管道是热力管道,因而未做隔热层。

(3) 施工工艺未明确排列要求,施工人员敷设时不按工艺操作。

(4) 无统一规划,指挥混乱,工人操作不认真。

(5) 工作凭主观决定,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

(6) 未使用剥线钳等专用工具,使用电工刀切割导线绝缘层时,用力不适当切伤芯线或损坏绝缘层。

(7) 对规范掌握不清楚,电工工作不认真。

(8) 不了解规范要求,不熟悉电气安装基本知识。

3. 3 预控措施

(1) 应事先测量铁路、公路等宽度和电缆型号、规格及根数,而后确定保护管外管尺寸。管的长度除满足路面宽度外,还应在两边各伸出0.5 ~1m。一般管内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 倍,管口应做成喇叭口。

(2) 严格技术交底制度,使施工人员了解电缆走向范围内的工艺管道及介质,电缆与热力管道交叉或接近时,其最小允许距离为 : 左右并行敷设为 2 m ,交叉敷设为 0 . 5 m ,不能满足上述标准时,应作隔热处理。

(3) 电缆敷设前编制工艺并附排列图,明确各类电缆的排列顺序,结合每根电缆所需长度弄清盘内电缆的长度能否满足要求,避免中间接头和造成浪费。

(4) 在同一条电缆沟中敷设电缆时,应熟悉图纸,弄清每根电缆的走向以及电缆支架上或沟内的位置和长度等。施放时可先敷设截面大且较长的电源干线,再敷设截面小且又较短的电缆。每施放完一根电缆,随即把电缆的标志牌挂好,电缆在支架上或沟内合理布置、排列整齐,并注意留有一定余量。

(5) 电缆沿墙安装时,在穿过墙壁和楼板的地方,应设置保护管。穿过墙壁保护管伸出墙面宜为 2 0 m m ,露出楼板高度宜为

(6) 剥切导线的绝缘层时,应用专用剥线钳。如采用电工刀剥切绝缘层时,刀刃禁忌直角切割,要以斜角切割,不能损坏未剥部分绝缘层。

(7) 掌握规范要求,严禁在一个端子上接 2 根以上导线,连接时逐根压接完善。

4 结束语

文中仅从工程施工角度提出常见的质量通病,并给予分析,提出相关预控措施,这些质量通病并非顽症,只要施工单位加以重视,组织施工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施工验收规范,加强过程控制和管理,重视技术交底,施工人员认真操作,便可基本根治。

参考文献

[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 850303-2002

[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168-92

[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里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16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