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规模化养殖下常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实践

作者

郝永平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172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规模化养殖背景下常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实践应用。阐述在规模化养殖模式下,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对于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规模化养殖面临的疫病防控挑战,从免疫接种、生物安全管理、疫病监测与预警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实践策略,旨在为规模化养殖场提供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控方案,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生物安全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规模化养殖在提高养殖效率、增加畜产品供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动物疫病防控挑战。由于规模化养殖场动物数量众多、密度大,一旦发生疫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常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实践应用,对于保障规模化养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防控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疫病发生风险,提高动物健康水平,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二、规模化养殖面临的疫病防控挑战

2.1 疫病种类复杂多样

规模化养殖涵盖了多种畜禽种类,不同动物可能感染的疫病种类繁多。除了一些常见的如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外,还有许多地方流行性疫病以及新出现的疫病不断涌现。而且,多种疫病可能混合感染,增加了疫病诊断和防控的难度。例如,猪可能同时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以及附红细胞体病等,临床表现复杂,给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2.2 传播风险高

规模化养殖场内动物高度集中,空间相对封闭,为疫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饲料饮水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并存,一旦有动物感染疫病,短时间内就可能在养殖场内迅速蔓延。此外,养殖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频繁,人员、车辆、饲料、种畜禽等的进出都可能携带病原体,增加了疫病传入的风险。例如,运输饲料的车辆如果消毒不彻底,就可能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养殖场,引发疫病流行。

2.3 防控难度大

规模化养殖模式下,要对大量动物进行疫病防控,工作任务繁重。从疫苗接种、环境消毒到疫病监测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不同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疫病的易感性不同,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同时,一些养殖场存在养殖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如养殖环境恶劣、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增加了疫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部分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淡薄,对防控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足,也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困难。

三、规模化养殖下常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实践

3.1 科学免疫接种

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可靠、免疫效果好的疫苗,并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接种操作。例如,对于猪瘟的免疫,要根据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首免时间,一般在仔猪 21 - 28 日龄进行首免,60 - 70 日龄进行二免。在接种过程中,要确保疫苗的保存条件适宜,使用合适的接种方法,如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保证接种剂量准确。同时,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定期采集动物血液样本进行抗体检测,评估免疫效果。如果抗体水平未达到保护标准,及时进行补免。通过科学免疫接种,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力,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

3.2 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对养殖场的人员、车辆、物资等进行严格管理。养殖场门口设置消毒池和消毒通道,对进出车辆和人员进行全面消毒。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和鞋,经过消毒和更衣后才能进入养殖区。加强对饲料、饮水的管理,确保饲料无霉变、无污染,饮水清洁卫生。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对养殖舍、用具等进行定期喷洒消毒。同时,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焚烧、深埋等处理,防止疫病传播。此外,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设置隔离区,对新引进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确认无疫病后再混入大群饲养。

3.3 完善疫病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疫病监测。采用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对常见疫病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疫病感染。例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禽流感病毒,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动物是否感染。同时,加强与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及时了解周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疫病预警模型,根据监测数据和疫病流行趋势,提前发出预警信息。一旦发现疫病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扑杀等措施,防止疫病扩散。

四、规模化养殖下常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实践的效果与展望

4.1 实践效果

通过科学实施免疫接种、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和完善疫病监测与预警等防控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的疫病防控取得了显著效果。动物疫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死亡率下降,养殖效益得到提高。例如,某规模化猪场在严格执行防控技术措施后,猪瘟、猪蓝耳病等疫病的发生率大幅降低,生猪的生长性能得到提升,出栏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同时,有效防控疫病也保障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减少了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

4.2 展望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规模化养殖下的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更加高效、安全的新型疫苗;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进一步优化生物安全管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疫病监测与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疫病防控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动物疫病挑战。同时,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疫病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技术的有效实施。

结语

在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进程中,规模化养殖模式下常见动物疫病的防控技术实践对于促进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前规模化养殖业面临着疫病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等严峻挑战,亟需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防控措施。具体而言,通过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程序、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与预警机制等综合防控手段,能够显著降低各类疫病的发生概率和传播风险,从而有效提升养殖经济效益,确保畜产品品质安全。展望未来,我们应当持续深化疫病防控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协同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养殖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将为实现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严品,雷雅婷,王欢,保志鹏,李炬,赵若含.家禽养殖业的困境与出路:挑战、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家禽科学,2025,47(06):44-52.

[2] 朱华培,徐开莲,周绍强.舍饲肉羊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5,28(01):62-64.

[3] 李婧菲.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固体再生物对燕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吉林农业大学,   2024.

[4]金广富.规模化养牛场疫病防治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4,(04):87-89.

[5]李秀娥.猪场综合性疫病防控体系现状及其构建[J].今日养猪业,2024,(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