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讨

作者

韩秋林

九江市同文中学 332000

摘要: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有效的提问能激发思维、促进理解、引导探究,本文聚焦“问题导向”教学理念,探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设计与实施高质量的提问策略,研究认为,以核心问题为引领,设计层次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链,可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推动深度学习,文章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问题导向提问的设计原则、类型策略与实施路径,并强调教师倾听、等待与反馈的重要性,旨在提升数学课堂的思维含量与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导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引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检查知识掌握的手段,更是引导学生思维、建构数学概念、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工具,,当前部分课堂仍存在“满堂问”“浅层问”“教师自问自答”等问题,提问缺乏系统性与思维深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强调以问题为起点和驱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将问题导向理念融入课堂提问,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关联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形成逻辑清晰的问题链,使提问成为推动教学进程、深化思维发展的引擎,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提升教学的思维品质与育人价值。

一、问题导向提问的设计原则

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需遵循五大核心原则:首先,目标导向性要求问题紧扣教学目标与核心概念,明确服务于知识建构或能力发展,如激活旧知、引发认知冲突或指引探究方向;其次,思维层次性强调依据布鲁姆认知分类,设计从记忆理解到分析评价、创造的递进式问题,避免低阶重复,提升思维深度;第三,情境真实性主张将问题融入真实生活或数学探究情境,增强其意义感与挑战性,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第四,启发开放性鼓励设置答案多元或解法多样的开放性问题,促进多角度思考,发展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最后,逻辑递进性强调构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前后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与系统化理解。

二、主要提问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核心问题引领,聚焦关键概念

每节课应设计1-2个“核心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轴,以确保课堂活动围绕数学本质或关键难点展开,这些核心问题具有统领性,还具备较高的探究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构建知识体系,比如在教授“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可以设定核心问题:“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为什么是一条直线?k和b的变化如何影响这条直线?”这一问题贯穿整个课程,成为后续所有活动与提问的基础,探讨这个问题,学生能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参数变化对图像的影响,这种聚焦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的碎片化呈现,使得学生能够在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一系列相关问题和活动,如绘制不同k值下的图像、讨论b的作用等,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一次函数的特性。

(二)设计问题链,推动思维进阶

围绕核心问题,教师应设计由浅入深、逻辑连贯的“问题链”,以推动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比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首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用量角器测量三个内角求和,观察发现其总和为180度(感知现象);接着提出问题:“这个结论是否对所有三角形都成立?能否剪拼、折叠等操作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验,验证结论的普遍性(操作验证);然后,进一步提问:“能否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逻辑证明?”促使学生从直观感知转向理论推导(理论推导);最后拓展到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鼓励学生归纳出n边形内角和的公式(迁移拓展),这样的问题链,学生经历了从观察、猜想、验证到证明再到推广的完整探究过程,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还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问题链的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确保每个问题都能有效衔接,层层递进,最终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运用启发式提问,激发探究欲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提问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深度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采用诸如“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如果……会怎样?”“为什么这样认为?”等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暴露潜在的思维障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比如在讲解几何定理时,教师可以问:“你认为这个定理为什么成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吗?”这类问题,学生要回忆所学知识,还要组织语言进行逻辑表述,加深对定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追问和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你刚才提到的方法很好,但有没有其他解法呢?”“如果我们改变条件,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提问,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长。

(四)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多元表达

设置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类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或多种解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比如在方程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请设计一个实际问题,使其可以用方程2x+3=7来解决,”这要求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还需要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如在计算阴影部分面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三种不同方法计算阴影部分面积”,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多维度思考能力,还促进了课堂上的多元表达和互动交流,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质疑,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解法,讨论和分享,进一步丰富课堂生成,提升整体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堂提问,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转变观念,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与问题链,有效的提问策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未来教学应更加注重提问的思维深度与探究价值,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高淼.基于问题导向模式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智力, 2024(5).

[2] 李妍妍.问题导向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路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 9(14):97-99.DOI:10.3969/j.issn.2096-224X.2024.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