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形成过程探微

作者

张悦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 400000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创造者之一,其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核心构成。深入探究这一思想的形成脉络,不仅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髓,更能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深邃的理论指引与实践导向。

一、萌芽时期

在不莱梅时期,恩格斯目睹工人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悲惨处境:在恶劣车间超 12 小时高强度劳作,薪资微薄难糊口。这冲击了他,使其开始思索社会不平等,人民主体思想萌芽,对工人命运的关注成为思想起点。随后在柏林,恩格斯投入哲学学习。黑格尔辩证法让他以发展眼光看世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帮他摆脱唯心,认识到回归现实的重要。他参与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在探讨社会变革动力时,质疑该派仅强调精神力量,意识到哲学应关注现实与人民解放。此转变标志着他从哲学高度思考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石,从理论层面开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探索。

二、思想探索期

(一)《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经济学视角下反思人民主体

1844 年,恩格斯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他从经济学角度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指出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致使劳动严重异化,工人沦为资本增值工具。通过深入分析私有制、竞争和垄断等经济现象,揭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本质。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根源,竞争和垄断加剧这一不平等,让无产阶级愈发贫困。在此过程中,他察觉人民群众,特别是深受剥削的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变革中的主体地位。他深知,唯有无产阶级能凭自身力量打破不合理经济秩序,实现人类解放,必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这一认识的形成,标志着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在经济理论层面取得重要突破。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实证考察工人阶级主体地位

为深入了解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亲赴曼彻斯特调研。作为英国工业中心,这里集中暴露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矛盾。在曼彻斯特,恩格斯深入工厂和工人居住区,与工人及其家属广泛交流,获取一手资料,著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书中以详实材料,展现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悲惨生活:居住于狭小阴暗、疾病丛生的贫民窟,工作环境危险,工时漫长且工资微薄。不过,调研中恩格斯发现,即便处境艰难,工人阶级仍逐渐形成强烈阶级意识与团结精神,通过罢工反抗剥削。此次考察让恩格斯更坚定人民主体思想,明确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历史使命,认识到他们不仅饱尝苦难,更是强大革命力量,唯有依靠其团结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变革。这部著作从实践层面为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提供现实依据。

三、思想形成期

(一)《神圣家族》:批判超越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历史观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首部作品。在此著作中,他们深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该派把历史发展归因于少数“精神英雄”的意志与思想,全然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作用。与之相反,恩格斯和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指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主体,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现实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神圣家族》的发表,标志着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基本确立。此著作明确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这一思想的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奠定坚实基础,从根本上纠正了对历史发展动力的错误认知。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下系统构建人民主体思想

1845-1846 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创立,为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在唯物史观下,恩格斯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动力,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资料生产主体,既推动生产力进步,又在生产关系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旧生产关系阻碍发展时,他们成为变革主力军,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像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农民和手工业者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恩格斯强调“历史是追求自身目的的人的活动”,点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唯物史观使他的人民主体思想系统化,全面涵盖社会发展动力、主体及目标,形成完整严密体系。这一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指导,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四、思想发展期

(一)《共产党宣言》:人民主体思想与无产阶级革命纲领结合

1848 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丰碑,也是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决定性力量和先锋。它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思想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紧密相连。宣言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这一使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恩格斯与马克思深知,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只有唤起其阶级意识,组织引导他们参与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根本变革。《共产党宣言》向世界宣告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赋予人民主体思想更具体的实践内涵,推动其从理论走向实践,指引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为自身解放而奋斗。

五、晚年人民主体思想演变过程

恩格斯晚年多部著作丰富和深化了人民主体思想。1880 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他以科学论证阐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然性,指出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让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与根本力量,需通过斗争实践建立新秩序,从科学理论高度支撑并深化该思想。1884 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剖析三者起源,揭示私有制、阶级及国家本质,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形态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其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推动社会结构变迁,深化了人民主体思想在历史发展维度的认知。1886年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批判性总结德国古典哲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夯实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通过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让该思想在哲学理论上更完备。

六、结论

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循序渐进、不断升华。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为后世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指引。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发展任务繁重,给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与发展带来新挑战、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表明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坚守的灵魂与主线。所以,深入研读恩格斯经典文本,领悟其思想,汲取智慧,对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更好践行和发展人民主体思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59 页.

[2]《论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 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6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