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积累问题及浸润式教学策略探究
蒲虹伶
南充市城北小学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
摘要:小学中段是学生从低段机械记忆向高段深度理解过渡的关键学段,古诗积累作为该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仅关乎语言基础的夯实,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审美培养的使命。然而,当前小学中段古诗积累教学中存在积累方式单一、内容关联薄弱、生活联结不足及评价导向偏差等问题,导致学生积累效率低、记忆不持久,难以真正内化古诗素养。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教材为依托,探究“浸润式教学”在古诗积累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情境创设、主题关联、生活融合及活动体验等路径,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古诗魅力,实现从“机械背诵”到“主动积累”的转变,为小学中段古诗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中段;古诗积累;浸润式教学;统编版教材;
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时的古诗积累不再是低段“跟读式记忆”,而是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建立与语言、文化、生活的联结[1]。当前积累教学中的“机械化”“碎片化”问题,需通过“浸润式教学”破解——以情境激活感知,以主题构建体系,以生活促进内化,以活动深化体验。
一、小学中段学生古诗积累的现存问题
(一)机械背诵为主,理解薄弱
多数教师仍采用“逐句讲解—示范朗读—要求背诵”的传统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对古诗意境与情感的理解。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仅讲解“潋滟”“空蒙”的词义,让学生反复背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却未引导学生想象“晴天西湖的明媚”与“雨天西湖的朦胧”,导致学生虽能背诵,但无法理解“比喻”的妙处,更无法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这种“死记硬背”式积累不仅记忆周期短,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古诗的抵触情绪。
(二)碎片化积累,体系缺失
教师在教学中多“单首突破”,忽视古诗间的主题、诗人、意象关联,导致学生的积累呈“碎片化”。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收录李白的《望天门山》,四年级上册收录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但教师在教学时未提及“同一诗人”的关联,也未梳理“李白山水诗的豪放风格”,学生仅将两首诗视为独立的背诵任务,无法形成“诗人——风格——意象”的知识体系。
(三)脱离现实体验,内化困难
中段古诗中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存在距离,尤其是城市学生对“田园”“农耕”等场景缺乏体验,教师若不搭建“古诗与生活”的桥梁,会导致学生积累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时,城市学生对“耘田”“绩麻”的劳动场景毫无概念,教师仅靠文字讲解,学生无法理解“村庄儿女”的勤劳,无法体会古人的勤学精神,积累自然难以内化。
(四)侧重背诵默写,忽视运用
当前中段古诗评价多以“课堂背诵”“单元默写”为主,忽视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单元测试中仅要求默写《山行》全诗,不考查“‘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后作业多为“背诵并默写第X首古诗”,鲜有“用诗句描述校园秋景”“给家人讲古诗中的故事”等运用类任务。这种评价导向让学生形成“为背而背”的认知,认为古诗积累的目的是应付考试,而非丰富语言、感受文化。
二、小学中段古诗积累的浸润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沉浸式场景,激活感知
为提升学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实物布置、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与古诗内容匹配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意境,降低理解难度[2]。
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在教室悬挂纸鸢、柳枝,播放《清明》古诗动画等进行环境创设,营造清明氛围;让学生分组扮演“行人”“牧童”,“行人”需模仿“欲断魂”的愁绪,教师提前在教室角落布置“杏花村”标识“牧童”需用手势指向“杏花村”,在表演中理解“路上行人欲断魂”“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场景;配合着轻柔的古筝曲《清明雨上》,教师范读时注重“雨纷纷”的舒缓、“欲断魂”的低沉,学生跟读时结合情境调整语调,在韵律中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通过情境浸润,学生不再是“被动记句子”,而是“主动感知意境”,积累更深刻。
(二)整合诗群资源,构建体系
中年级教材中有不少主题相似的古诗,教师可以将统编版三、四年级古诗按节日、山水、勤学等“主题”整合为“诗群”,引导学生在关联中积累,形成知识网络。
比如说,《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可以组成以“自然之美”主题的诗群,在进行此主题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自然四季”视频,提问“诗人如何描写自然景色?”,引出主题。先教《暮江吟》,引导学生画出“残阳、江水、新月、露珠”的画面,体会“静态美”;再教《题西林壁》,用庐山模型展示“横看、侧看、远看、近看”的不同形态,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最后教《雪梅》,通过对比“梅花”与“雪花”的实物图片,理解“对比”手法。教学毕,让学生填写“主题诗群表”,记录三首诗的“意象”“手法”“情感”,明确“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表达差异”。这种“诗群浸润”能帮助学生打破单首古诗的局限,形成系统化积累。
(三)搭建生活桥梁,促进内化
古诗中传达的已经往往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不相符,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较多阻碍。为提升学生的生活实感,教师可以将古诗与学生的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体验相联结,通过“观察、实践、表达”让积累落地[3]。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观察校园人工湖/家附近的河流,记录水的颜色、形态”。在课堂教学“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时,播放黄河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中的浪”与“自己观察的水”,理解“浪淘风簸”的壮阔。在遣词造句环节,让学生用诗句描述自己观察的水,如“我们校园的湖不像黄河那样‘浪淘风簸’,而是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通过“生活—古诗—生活”的闭环,学生能将古诗积累转化为对生活的观察与表达。
(四)设计多元活动,深化积累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仅凭教师的口头描绘和图片展示体会古诗内容,了解不够深刻。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吟唱、绘画、展演、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与记忆[4]。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山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系列活动。最初,引入旋律轻快、贴合古诗韵律的《山行》儿童吟唱音频,让学生跟着学唱,通过音乐强化记忆;然后,让学生画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画面,可自主添加“霜叶”“马车”等细节,在绘画中理解意象;完成后,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画作,向同桌讲解“我画了什么,对应古诗的哪一句,诗人想表达什么”,在表达中深化理解;在课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寻秋活动,带领学生在校园寻找“霜叶”“寒山”,引导学生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所见。系列的活动体验让古诗积累从“文字记忆”变为“多感官参与”,提升积累的趣味性与持久性。
结语:
小学中段古诗积累是衔接低段与高段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不在于“背多少首”,而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喜欢并运用”。未来教学中,教师还需进一步挖掘统编版三、四年级古诗的“浸润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古诗积累成为“语言成长的养分”“文化传承的载体”,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祯祯.从“诗教”到“智教”:AI驱动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数字化转型路径[J].读写算,2025,(20):64-66.
[2]郭丽红.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5,(13):75-77.
[3]耿宪.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古诗教学微探[J].新校园,2025,(06):38-39+60.
[4]魏丽霞.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优化策略[J].华夏教师,2025,(18):96-98.
作者简介:姓名:蒲虹伶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0.10.6 民族:汉 籍贯:四川南充职称:二级教师 学位: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小学中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