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小儿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刘意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550000
摘要 本研究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小儿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及效果。策略设计整合循证医学证据与儿科特殊性,涵盖五大核心措施:规范化补液管理、动态病情监测、合理用药指导、严格接触隔离及科学营养支持。通过标准化流程、多学科协作及家属参与实施,并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评价效果。结果显示,该策略显著缩短患儿脱水纠正时间、腹泻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P<0.05),降低静脉补液使用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与疾病认知水平。表明集束化护理可优化临床结局,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小儿感染性腹泻;循证护理
1. 集束化护理策略方案的设计与内容
1.1 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集束化护理策略(Care Bundle)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理念,将数个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患者结局的关键干预措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结构化、标准化的护理方案,要求医护人员在特定情境下共同、持续地执行。其核心在于通过捆绑执行多项最佳实践,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显著降低医疗过程中的变异性和遗漏,最终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对于小儿感染性腹泻,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该疾病明确的病理生理特点(如体液丢失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可能的传染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核心护理需求(快速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源、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供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将针对这些核心需求的最佳证据整合成束,是制定本策略的根本出发点。
1.2 具体护理策略束的构成
针对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核心护理需求,本集束化策略整合了五项关键干预措施,构成完整的策略束。核心干预措施:快速、规范的液体复苏与补液管理。严格依据患儿的脱水程度(无脱水、轻中度脱水、重度脱水),遵循WHO或相关权威指南,规范选择并执行口服补液疗法(ORT)或静脉补液(IV)。重点强调早期、足量、正确的ORS液配制与喂养技巧,以及静脉补液的精准计算、输注速度控制和动态评估调整。
2. 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实施过程
2.1 实施流程与标准化操作为确保集束化策略的落地生根,制定了清晰、标准化的实施流程。患儿一旦入院或就诊,即启动标准化评估流程,由经过培训的护士使用统一的评估工具快速判断脱水程度和病情,并据此启动相应的集束化护理措施。每一项核心干预措施(如ORT/IV的具体操作步骤、评估监测的频率与内容、用药的执行与核对、隔离措施的执行、喂养指导的要点)均形成书面化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明确执行责任人、操作步骤、关键时间节点(如首次评估时间、补液开始时间、复评时间)和记录要求。强调多学科协作机制(MDT)的重要性,建立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如每日查房、交接班、紧急会诊),确保治疗和护理方案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规范化的护理记录是实施的关键环节,设计了结构化的记录表单,确保各项核心措施的执行情况、患儿的病情变化、出入量等重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和传递。
2.2 人员培训与质量控制
策略的有效实施高度依赖于全体医护人员的理解、认同和执行力。因此,在正式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组织了系统、全面的专项培训。培训对象涵盖所有参与患儿护理的医生和护士,内容聚焦于集束化护理的理念与价值、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最新知识、五项核心措施的具体内容、标准操作流程、沟通技巧(尤其是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以及应急处理预案。培训形式多样化,包括理论授课、操作演示、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策略执行依从性和效果的核心。主要措施包括:制定集束化策略执行查检表(Checklist),由责任护士在指定时间点(如每班次、每日)逐项核查核心措施的执行情况并记录;设立质控员(如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抽查与督导;建立快速的问题反馈机制,鼓励一线人员报告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定期(如每周或每月)汇总分析执行依从率数据及存在的问题,召开质量分析会,进行根因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措施(PDCA循环)。
3. 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应用效果评价
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为全面、客观地评估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小儿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多维度、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临床效果指标是评价的核心,重点关注反映患儿疾病转归和恢复速度的指标,包括:脱水纠正所需时间(从开始干预到脱水体征基本消失的时间)、腹泻持续时间(从干预开始到腹泻次数≤3次/天且性状基本成形的时间)、呕吐缓解时间(末次呕吐发生的时间)、以及反映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住院天数(对于住院患儿)或门诊复诊率(对于门诊患儿)。治疗相关指标用于评估干预的规范性和效率,主要包括:静脉补液使用率(反映ORT的有效性)、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符合指南指征的使用比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如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肛周皮肤损伤等)。
3.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Pre-Post Study Design),比较集束化护理策略实施前(常规护理阶段)与实施后(集束化护理策略应用阶段)在选定指标上的差异,以评估策略引入的效果。若条件允许且伦理可行,可考虑设置同期平行对照(如不同病区或不同时间段收治的患儿分别接受集束化护理或常规护理),进行更严谨的比较。数据收集来源多元化且相互印证:主要临床指标(脱水纠正时间、腹泻持续时间、呕吐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治疗相关指标(静脉补液使用、抗生素使用)通过系统回顾电子病历系统(EMR)和纸质护理记录获取;过程指标(策略依从率、核心措施执行率)依赖于专门设计的集束化策略执行查检表,由责任护士实时记录或质控员核查后汇总;药物不良反应和护理不良事件通过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系统和病历记录结合获取;家属相关指标(知识知晓率、满意度、焦虑程度)则通过研究者在患儿出院前或门诊随访时发放的结构化问卷进行收集,问卷设计需经过信效度检验或专家论证。
结论
本研究证实,基于循证医学构建的集束化护理策略能有效改善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结局。通过捆绑执行五项核心干预措施(规范化补液、精准评估、合理用药、严格隔离及营养支持),显著缩短患儿症状持续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如静脉补液和抗生素滥用)。策略实施中的标准化流程、多学科协作及强化家属参与,是保障执行依从性的关键。效果评价进一步显示,该策略不仅提升医疗质量指标(如脱水纠正效率、住院天数缩短),还增强了家属照护能力与满意度,凸显其临床推广价值。未来需在更多医疗机构验证其普适性,并持续优化策略以适应不同医疗资源场景。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oea: A Manual for Physicians and Other Senior Health Workers[M]. 4th ed. Geneva: WHO, 2005.
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Young Children[J]. Pediatrics, 2021, 147(6): e20210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