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专业北方民族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反思
代小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00
北方民族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历史专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北方民族历史课程的体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历史专业与北方民族历史课程的内在联系,分析内蒙古高校在北方民族历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对民族交融历史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一、高校历史专业与北方民族历史课程联系
高校历史专业与北方民族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源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北方民族历史作为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正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历史不仅能够丰富历史学的研究内容,更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独特视角。这种研究视角的拓展,使历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叙事模式,呈现出更加立体、全面的历史图景。在现行的高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中,北方民族历史课程通常以专业选修课或方向课的形式设置,这种课程定位既考虑了专业培养的系统性,又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窗口。从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来看,北方民族历史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边缘到重要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仅有少数民族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民族学研究的复兴,这类课程逐渐进入主流历史学教育体系;进入21 世纪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战略推动下,北方民族历史课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方民族历史课程对高校历史专业的发展具有多重维度的意义。从学术层面来看,这类课程有效填补了中国传统历史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历史关注不足的空白,对边疆民族的历史叙述相对简略,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认知的片面性。北方民族历史课程的开设,使历史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和多元,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以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历史为例,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游牧文明的特质,更揭示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互动交融的复杂过程。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北方民族历史研究天然具有跨学科特性,涉及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二、北方民族历史与在内蒙古高校的课程体系的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北方民族历史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多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北方民族,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高等院校在北方民族历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历史研究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内蒙古高校特别注重层次性和系统性。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设置着重于知识面的拓展,通过《北方民族史概论》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对北方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特色课程则深入探讨特定民族的历史演变,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程不仅传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保持了中国通史的整体框架,又突出了北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贡献,使学生能够从多元视角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则更加注重专业深度和研究方法的训练。硕士阶段的北方民族专题研究课程通常采取小班研讨的形式,围绕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民族历史文献研读课程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满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进行研究的能力,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深入理解北方民族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课程内容的优化方面,内蒙古高校特别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以内蒙古大学为例,该校历史与文化学院开设的北方民族史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既涵盖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主要北方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又特别强化了对蒙古族历史的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不仅关注政治军事史,还特别注重社会文化史的探讨,通过服饰、饮食、音乐、艺术等具体文化事项的分析,展现北方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民族交融历史与北方民族历史在内蒙古民族院校的实践与反思
内蒙古民族院校在民族交融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些经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践中,各院校普遍将民族交融历史作为北方民族历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创设北方民族关系史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将漫长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若干个关键时期,如秦汉时期的胡汉互动、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辽金元时期的多元文化交融、清代的满蒙联姻等。每个专题都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条件下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特别注重分析蒙古族与汉族、满族等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等层面的相互影响。这种专题式的课程设计既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又能突出重点,使学生对民族交融历史形成立体化的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是内蒙古民族院校的突出特色。各院校充分利用自治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了多个民族历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史田野调查,组织师生深入牧区、农区和林区,通过访谈记录、实物收集、影像拍摄等方式,全面考察当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文化交流历史。
北方民族历史课程在高校历史专业中具有重要价值,内蒙古高校的实践经验表明,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扎实的实践环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民族交融历史的教学实践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理解,也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创新,特别要注重平衡学术性与现实性、传统性与创新性的关系。通过持续改进北方民族历史课程体系,高校将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在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独特。
参考文献:
[1] 杨蕤,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再思考、再出发,中国民族,2024-07
[2] 石硕,如何做中国民族史研究 ?——马长寿、周伟洲治民族史的启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4-01
[3] 杜鑫;杨沅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的历史追索——谈顾颉刚中国民族史理论研究的时代轨迹,理论研究,2022-12
[4] 李艳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考察及其新时代的范式转换,云南大学学报,2022-05
[5] 黄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中国民族史研究趋向探析,昆明学院学报,2021-08
[6] 史金波;关志国,中国近现代民族史学史刍议,云南社会科学,2016-1
[7] 罗贤佑,关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烟台大学学报,2014-09
[8] 施芳,中国民族史史学研究述论,云南大学,2012-06
[9] 陆万昌,关于中国民族史教育的一些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10] 苏航,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民族研究,2010-01
[11] 张越,中国近代史学中的民族史研究与撰述,郑州大学学报,2008-0
[12] 王文光;赵永忠, 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学术探索,2007-06
[13] 林超民,中国民族史史料学刍议,西南古籍研究,2005-03
[14] 何溥滢,中国民族史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中国古代民族史事为例,社会科学辑刊,2003-01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教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北方民族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BSJG24Y05)的阶段性论文。
作者简介:代小(1974—),女,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史、地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