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中职语文孝文化教育

作者

兰伟秀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中职语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孝文化教育,是当今德育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中职语文孝文化教育赋能。本文拟以《陈情表》为例,探讨人工智能赋予中职语文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职语文孝文化;《陈情表》

孝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导向与核心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孝文化的渗透对增强学生道德力量和规范道德行为极具意义。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使得教学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陈情表》为例,将AI技术与中职语文孝文化教育进行结合,探索人工智能如何与语文教育深度耦合,从而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更高效、高质量开展。

一、中职语文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孝:立身之本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作为后者的基础,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孝道。孝是立身之本,更是个人道德建设的最根本要求。行孝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一种爱行为,是让自己的父母长辈生活开心,舒心。孝的体现不仅是物质上给予长辈充分的需要,在精神上更是给与体贴与关心。

孝行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是个体安身立命的伦理根基与价值原点。它以血缘亲情为逻辑起点,通过奉养、敬顺等实践维度,构建起个体与家庭的伦理联结,内化为道德意识的核心构成,外化为社会行为的价值准则。从人伦秩序建构视角看,孝行不仅是个体道德人格塑造的起点,更维系着家庭伦理乃至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确立身份、践行责任的根本伦理依据。

(二)孝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核心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范式,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与文化基因。其以血缘亲情为伦理原点,构建起个体、家庭与社会的价值联结,为民族存续提供了深层精神凝聚力。

儒家经典中,《论语》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孝视为人伦道德的逻辑起点;《孝经》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确立其贯通天地人伦的本体地位。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崇尚责任的精神特质,更通过代际传承的伦理实践,维系着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孝文化以其深厚的伦理内涵与强大的传承力,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保持文化连续性、实现生生不息发展的核心精神支撑。

(三)孝文化的传播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根本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赖以生存的保证。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一支,其传播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根本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指出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传播有助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文化根基。

二、人工智能赋予中职语文孝文化教育的途径

人工智能为中职语文文化教育提供了个性化、情境化、交互化的创新路径,既强化了文化知识的可感知性与学习效率,又契合中职学生“实践导向”的认知特点,推动文化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同样,人工智能为中职语文孝文化教育提供了技术赋能路径,以《陈情表》教学为切入点,可通过情境重构、个性化解读、实践转化三重维度,实现孝文化从文本认知到价值认同的深度落地,契合中职教育“实践导向”与“价值塑造”的双重目标。

(一)在情境化沉浸教学层面,AI技术可打破文本抽象性局限

《陈情表》作为中职语文教材中孝文化的典型,在具体上课时,可利用AI技术打破文本抽象性局限,从而实现情境化教学。借助AI图像生成与虚拟仿真工具,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的家庭境遇、“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场景转化为动态视觉模型,还原李密侍奉祖母的生活片段;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模拟李密陈情时的恳切语气,搭配背景音效构建沉浸式听觉场景,让中职学生直观感知文本背后的孝亲情感,降低对古典文本的理解门槛,强化情感共鸣。

(二)在个性化认知建构层面,AI可适配中职学生的认知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基于AI学习分析系统,追踪学生对《陈情表》中“孝”与“忠”冲突的理解难点,针对基础薄弱学生推送“孝文化小故事+文本关键词解析”的分层资源。此外,为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包,如AI整合的古代孝文化典籍片段、现代孝亲案例,引导其对比分析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

在实践化价值转化层面,AI助力孝文化的现实迁移。上课时,利用AI写作辅助工具,引导学生以《陈情表》为范本,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撰写“我的孝亲故事”,AI可提供写作框架与情感表达优化建议;借助AI虚拟交互平台,设计“模拟孝亲场景”,如学生通过虚拟操作完成“为长辈分忧”等任务,将文本中的孝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范式,实现孝文化教育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予语文教学业态以翻天覆地的变化。立足于AI赋能背景,中职语文孝文化教学就能有的放矢。将AI有效融入语文课堂孝文化传播中,对中职生深层次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引领,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价值观引领目标。中职语文教师应把握中职教育特点,紧密贴合中职生的培养需求,旨在全面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结合 AI赋能背景,以《陈情表》为例,实现 AI 与语文孝文化教育的深度耦合,以期培养学生的孝道观。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

[2]刘伟兵.论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的必要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5-8+15.

[3]王海斌. 当代大学生孝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4.

[4]张丽.浅析当代大学生孝行现状及孝德养成的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01):151-152.

[5] 张丽伟. 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6] 夏文.人工智能赋能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学苑教育,2025.

[7] 崔竞琳.浅论文化传承与理解——从《陈情表》中看“孝”文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

[8]王磊.探讨构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语文课堂[J].科学与信息化,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