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理念的高标准农田灌溉与排水系统工程设计优化研究

作者

鲜青松 兰光明 邓哲 李锐

仪陇县农田水利建设站 四川 南充 637600

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灌溉与排水系统设计直接影响水资源利用率及农田生态环境稳定性。以生态理念为核心,从渠系布局、排水调蓄、管道化输配水与生态沟渠等方面优化设计,提出因地制宜渠系布设、兼具蓄排功能的排水体系、分区控制的管道供水及改善环境的生态沟渠方案。对比分析可见,这些做法能提高灌溉效率,减轻地表径流,维持土壤水盐平衡,为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可行方案。

关键词:生态理念;高标准农田;灌溉系统;排水工程;优化设计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灌溉与排水设施同土地格局、农艺措施相协调,设计工作不仅决定作物水分供给,也影响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稳定性。过去多强调输水和排涝能力,忽视了对环境长远影响,导致水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基于生态理念的优化设计,注重水资源循环、雨洪调节与田间生态平衡。本文从渠系布设、管道输水、排水蓄调及生态沟渠四个方面系统优化方案,旨在形成兼顾生产和生态的工程模式。

一、优化渠系布局,因地制宜设计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渠系布局是灌溉系统基础环节。科学的渠系布设会影响输水效率,直接决定后续管道、排水及调蓄设施的衔接效果。设计时进行地形测绘,获取地块高程数据,结合现状坡度与地块分布,确定干渠、支渠、斗渠与农沟的位置。设计中减少长距离绕行,减少交叉与重复开挖,使渠线尽量顺地形自然坡向,借助现有沟洼或田间道路两侧布渠,降低土方工程量,保持原有地貌稳定。

断面设计中,根据灌溉流量、渠长与土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对于流量较大或输水距离较长的干渠,采用梯形或复合断面,渠底设置防渗层,常见做法为混凝土衬砌或铺设防渗膜,厚度和材质满足抗渗及抗冻要求。对于支渠和农沟,采用素土断面或草皮护坡形式,保证一定输水能力时减少水流冲刷。复合断面设计适合坡度较大或土质疏松地段,渠底平直,边坡放缓,上部种植草皮或设置砌石护坡,确保防护与排水功能的统一。渠系布设中考虑灌溉制度和轮灌方式。灌溉水量按照作物需水规律、分区面积平衡计算,确保各渠段输水能力和下游相匹配。渠首设置闸门或流量调节设施,采用钢制或铸铁闸板,保证耐久性与调控精度。渠段间分水口根据分区面积确定尺寸,常用矩形分水口或管道分水井形式,配合量水堰或流量计,确保流量监测、调配。

田间渠系与农田道路协调布置,采用“渠路并行”形式,渠系布设于田间主干道一侧,既方便管理维护,又减少占地面积。支渠紧贴次级田间道路布置,保证水流分布均匀。为防止道路渗水破坏结构,在渠系和道路间增加防渗隔离带,常用材料为黏土隔水层或复合土工膜。

二、完善排水体系,兼顾蓄水功能

农田排水系统设计核心是快速排除多余水分,同时兼具调蓄功能,保证旱涝两端水量平衡。传统设计以尽快排出为目标,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在排水路径、排水能力与蓄水设施间形成统一系统。

排水沟布置中,结合地块坡度与汇水面积,确定干沟、支沟及田间毛沟的层级关系。沟线顺应地形自然走向,避免急弯、折返,沟底宽度和纵坡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一般干沟宽度在1.5-2.5米之间,纵坡控制在1/2000-1/3000,确保自流顺畅。支沟宽度通常为0.8-1.2米,纵坡稍大,加快支流汇入干沟的速度。毛沟布设要细密,直接连通农田低洼点和支沟,保证田块表面径流迅速导排。

排水沟结构处理中,考虑边坡稳定、防冲刷措施。常用方式有草皮护坡、块石护坡与混凝土护坡,草皮护坡适用坡度较缓沟段,成本低且具备生态效果。块石护坡适合流速较大沟段,采用浆砌块石或干砌石,厚度按照流速确定,一般大于30厘米。混凝土护坡用于流速高或沟深较大区域,厚度一般在8-12厘米,预留伸缩缝,减少裂缝。

强降雨情况下,为减轻沟道下游压力,在沟系中设置分段调蓄设施。常见形式为小型调蓄池与拦水坝。调蓄池位于沟道交汇处或地势较低地段,库容按照集雨面积与设计暴雨量计算,一般以调蓄2-3天设计径流量为宜。池底采用黏土防渗或铺设膜材,避免渗漏过快,拦水坝多为土坝或浆砌石坝,高度控制在2-3米,用于暂时拦蓄洪水,坝体设溢洪道、泄水管,确保洪峰期间安全泄流。

三、推广管道输水,提升利用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管道输水系统应用可以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管道设计中结合供水规模、地形条件与作物类型,组成科学输配水网络。总体布置中,一般采用干管、支管与毛管三级结构,干管承担主供水任务,支管负责分区供水,毛管直接连接田间灌溉设施。管道选材时重点考虑耐久性、抗腐蚀性及施工便利性。常用管材为钢筋混凝土管、聚乙烯管和聚氯乙烯管。钢筋混凝土管适合大流量、压力较低干管,具有强度高及使用寿命长特点。聚乙烯管重量轻,柔性好,适用支管和毛管,连接方式常用热熔或电熔焊接,保证密封性。聚氯乙烯管适合低压输水系统,价格低,但抗老化能力不足,要在埋设时增加覆土厚度,延长寿命。管道水力计算中,确定设计流量、压力损失与管径。管径选择根据灌溉面积、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周期综合计算,保证规定时间内进行灌溉。为减少能耗与压力损失,管道布设顺应地形走向,防止急弯或过多接头。弯头处采用大曲率管件,减少局部水头损失。就长距离输水的干管,设计时分段设置阀门井与排气阀,保证稳定运行。

四、应用生态沟渠,改善田间环境

生态沟渠建设中发挥排灌功能,在农田尺度上调节水质与营造生境。设计中,区分开传统沟渠,采用多功能、复合型结构,在输排水同时具备净化、涵养与生态调节作用。

断面不设中,生态沟渠一般采用宽底、缓坡设计。沟底宽度大于1.5米,边坡坡比控制在1:2-1:3间,保证稳定性,留出植物生长空间。沟道纵坡保持平缓,控制1/3000-1/5000范围,保证水流缓慢通过,构建停留区,利于水质净化与沉积物下沉。水位变化较大区域,采用阶梯式断面,分层布置植被带,增强抗冲刷能力。

植被配置是生态沟渠重要环节。沟道两侧种植耐湿草本植物,如香蒲、芦苇、水葱等,这种植物根系发达,可固定土壤,吸收氮磷,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沟底或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例如苦草、眼子菜等,既改善水质,又为微生物群落提供附着基质。高水位线以上区域,种植灌木类耐湿植被,比如杜柳或水栀,形成多层次植被群落。植物配置分区、分带设计,使沟渠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保持生态功能。为增强水质调节功能,沟渠适当位置设置沉砂池或缓流区。沉砂池布置在支沟汇入干沟趋于,池深通常为1-1.5米,底部加固防渗层,定期清淤。缓流区设置挡水堰或生态跌水设施加以实现,增加水流停留时间,通过悬浮物沉降与营养盐吸收。

结语:

总之,基于生态理念的高标准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强调工程和环境协调统一。设计中,兼顾灌溉效率、排水安全与生态稳定,把渠道、管道与生态沟渠有机整合,形成适应区域特征的综合模式。该模式既能提升耕地利用效率,而且改善农田环境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贺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续管护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当代农机,2023,No.391(02).

[2]吴春荣.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灌溉排水工程设计——以开平市赤水镇为例[J].山西水利,2022,No.308(06).

[3]井有智;王军锋.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2,No.260(03).

[4]王丽芹;任杰;孙贇.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政策分析与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为例[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No.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