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

作者

扎西祝玛

木里藏族自治县公务服务中心

摘要:群众文化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文化认同、凝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木里县地处川滇藏结合部,地广人稀、民族众多,群众文化资源丰富,涵盖藏族民歌、唐卡艺术、藏香制作、锅庄舞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制于地域条件、交通不便、人才匮乏等因素,木里县群众文化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仍面临品牌效应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文化服务覆盖不均衡等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木里县文旅局工作实践,重点以“民族团结锅庄文化节”活动品牌的打造为案例,探讨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现实功能,总结品牌化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未来优化路径。研究发现,群众文化在基层治理中能够发挥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移风易俗、凝聚治理合力等重要功能,但需要通过制度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专业化队伍培养、品牌化塑造和融合化发展等路径进一步完善。结论认为,群众文化不仅是木里县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关键词:群众文化;木里县;社会治理;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不仅依赖于制度和政策的落实,更需要借助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推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这一背景下,群众文化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更是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的关键力量。木里县作为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县,位于横断山区腹地,是川滇藏交界的重要节点,境内雪山林立、湖泊密布,民族文化多元交融,藏、彝、汉等14个民族长期杂居共生,形成了丰富的群众文化资源。然而,受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等制约,木里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群众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笔者作为木里县文旅局的一线工作人员,长期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深刻感受到群众文化在治理实践中的独特价值与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本文选择以木里县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重点探讨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借鉴。

一、木里县群众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基础与突出问题

木里县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既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格局,也展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藏族民歌质朴深情,唐卡绘画精美庄严,藏香制作技艺传承悠久,锅庄舞更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资源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木里县文旅局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文化进乡村”等活动,组织了雪山文化节、民族团结歌舞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然而,从整体上看,木里县群众文化在服务基层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活动形式单一,群众文化往往停留在节庆期间的表演展示层面,缺乏常态化机制,活动的影响力和持续性不足。其次是品牌效应不强,虽然锅庄舞、藏族民歌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但未能形成具有广泛传播力的文化品牌。再次是覆盖范围不均衡,受地理环境影响,部分边远乡镇难以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度存在差异。此外,人才队伍短缺和经费不足也制约了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深入发挥,导致文化活动与社会治理之间的耦合度不高,未能充分体现文化的治理功能。

二、实践案例:木里“民族团结锅庄文化节”活动品牌建设

为破解群众文化品牌不足的问题,木里县文旅局于2021年开始重点打造“民族团结锅庄文化节”,旨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锅庄舞,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社会治理目标有机结合,探索群众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融合路径。笔者全程参与了该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其背景在于,锅庄舞作为藏族群众的传统舞蹈,不仅在节庆、婚礼、庙会中广泛流传,更因其参与性强、氛围热烈而深受群众喜爱。长期以来,锅庄舞在村落中自发开展,缺乏整体策划,未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治理功能。基于此,文旅局提出以“舞动雪山·和谐木里”为主题,联合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乡镇政府共同举办文化节,并将其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实施过程中,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通过文化骨干培训和节目遴选,动员各乡镇选送群众文艺队伍参赛;中期以群众自编自演的锅庄舞为核心,辅以非遗展示、农特产品展销、青年联谊等环节,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后期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传播,将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据统计,首届“民族团结锅庄文化节”共有来自12个乡镇的5000余名群众参与,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0万人次。活动期间,群众自发组成交流小组,分享本民族的传统歌舞与生活习俗,既增进了了解,也缓解了部分村落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群众普遍反馈称,该活动让他们在欢乐氛围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锅庄舞。

三、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

通过对“民族团结锅庄文化节”的实践总结,可以发现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多重功能。一是增强文化认同,群众通过参与活动加深了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二是促进民族团结,锅庄舞作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成为交流和融合的平台,有效增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感情。三是推动移风易俗,活动过程中强调文明祭祀、节俭办事,逐渐改变了部分群众陈规陋习。四是凝聚治理合力,活动不仅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还推动了政府、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人之间的协作,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合力。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活动经费依然不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次,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不稳定,存在“人来人往”的现象,缺乏长效机制。再次,活动品牌的传播力有待提升,目前主要依赖于县域范围内,缺乏更大范围的推广。最后,群众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结合还不够深入,部分活动依旧停留在“娱乐化”层面,未能充分引导群众在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四、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实现路径。首先,应推动制度化建设,将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基层治理的常态机制,建立长效运行与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活动持续推进。其次,应加快数字化赋能,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木里云上文化馆”,实现文化活动的线上直播、课程点播和互动交流,突破时空限制,让边远乡镇群众也能共享文化资源。再次,应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定期培训乡镇文化骨干,建立“群众演员+专业指导”的双重模式,保障活动质量。第四,应注重品牌化塑造,持续打造“民族团结锅庄文化节”“雪山文化节”等群众文化品牌,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格局,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第五,应推动融合化发展,将群众文化与旅游、教育、文明实践、乡村治理深度结合,例如在旅游景区植入锅庄舞体验环节,在乡村治理中融入非遗传承教育,实现文化与治理的双向赋能。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木里县的实践表明,群众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既能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又能推动移风易俗、凝聚治理合力。通过“民族团结锅庄文化节”的品牌化建设,群众文化在木里的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也需要正视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品牌传播有限等问题。未来,应在制度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五个方面持续发力,使群众文化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随着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的不断增强,木里县完全有条件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群众文化发展道路,为全国民族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

参考文献:

[1]王朋成.中央苏区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24.DOI:10.27176/d.cnki.gnfyc.2024.000197.

[2]弓豪.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党主体性研究[D].山东大学,2024.DOI:10.27272/d.cnki.gshdu.2024.004143.

[3]陶冶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效能转化研究[D].南昌大学,2022.DOI:10.27232/d.cnki.gnchu.2022.00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