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漕运废弃所致北方运河沿岸市镇经济体系变迁

作者

金天昊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德州北倚京津,南望济南,自明初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货物通衢的经济中心,逐渐完成自军事型城市至经济型城市的转变。十九世纪中后期漕运停止,未形成自主型经济体系的德州迅速衰落。德州自始至终未完成经济体系的自主化,仅依靠交通条件提升带来的红利填补自身经济,导致其经济体系具有不完整性和脆弱性,德州也因其特殊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映射出大多数北方运河城镇的经济命运。究其原因,一是在国家经济战略下,德州的城市定位本为运河服务型城市,二是在特定的政治体制下,地方经济体系形成的动力和条件都有所缺失。

关键词:德州; 北方运河沿岸城镇; 经济变迁;

十九世纪中期及后半叶,作为清代南北经济枢纽的运河因战乱及黄河淤积等一系列因素走向衰亡,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清朝廷的财政困难,迫使其舍弃了大运河这一已经营数百年的经济重心,将政策倾斜转向沿海城市,谋求财政收入。在此背景下,地理上处于运河沿岸,政策上服务于运河体系,经济上原本依靠运河实现繁荣的运河沿岸城镇难逃经济衰落的命运,此类城市在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前期这一段时间里逐步走向衰落,本文将以德州为例,

通过考察经济地理分布、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动向,对比德州在运河废弃前后的经济体系变化,试图以德州为切入点,探寻北方运河沿岸城镇在运河废弃后的经济体系转变及其动因。

(一)、明清两代德州经济体系的构建

德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漕运历史,首先是其漕运功能。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151.3万余石,到泰定三年(1326年)增至335.1万余石。明代和前清时,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德州段运河递运南粮赴通州量达400—600万石左右,并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是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德州仓辖兑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占运河各港口之首。作为漕粮的转接口岸,德州具有关键作用。

在运河的支撑下,德州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在清朝末期,运河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漕运本是封建王朝下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封建色彩,从漕运的运作和维护,到漕运法的制定,再到漕运官制的设置,朝廷都拥有着对于运河的支配权,对于商品经济并没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漕运的发展,自宋朝起,就有人在漕运过程中进行私货交易。至明朝,夹带私货已成为惯例。“缘军船多装私物,但遇市镇,湾泊买卖。延住日久,民船亦被淹留。”清朝更是受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了一些有利于商品流通、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定,以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例如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规定,每只漕船除运载漕粮五百石外,许附带“土宜”六十石。后续还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关于夹带“土宜”的规定,以至于在有些城市,这些通过漕船附带并流通的货物数量已经超过了清政府每年实际运抵北京的漕运总量。商品流动量可见一斑。

到清朝末期,在运河沿岸的众多漕运重镇中,商品经济已经成规模的进行。德州也因为其地处南北船只的必经之路,而“南北杂货商业颇属繁盛”,德州因此也成为鲁北的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著名的商业贸易市场。

(二)独立或衰落——非自主型城市的命运

全国性的漕运于1852年正式停止,德州最先失去的是往来的四方商旅,商业陷入停滞。首先,在漕运正常通行时,德州就从外省进口大量生活物资,漕运停止后,失去了运河的交通便利,流动人口迅速减少,往日多样的生活物资也就无法进入德州。其次,前文中提到,德州仅有的商业经济来源为:粮店、餐饮和住宿、花行等,这些行业无不依靠发达的运输条件。据调查资料显示,一家名为鲁德的花行,本是德州规模最大的花行,利润来源主要为使秤的手段和远距离运输,在失去运河的运输条件后,远距离运输成本剧增,花行逐渐衰落。同样的例子还有杂货店,漕运兴盛时,杂货店经营纸类、江大米、红白糖、燕窝等生意,通过贩卖随船运来的南方产品,从中获得利润,漕运停止后,物资无法自外来,杂货业逐渐衰落,至民国年间已经数量不多了。类似的行业还有当铺和餐饮住宿行业,漕运停止后流动人口骤减,顺城街原是商业交流最为密集,商人往来最频繁的街道,在漕运停止后也至商业萧条,大量当铺和餐饮住宿商家因此停业。

随着商业受到冲击,为商业提供原材料及加工品的农业和手工业理所当然的受到影响。“德土旷原,唯宜稼樯,固无他方物可表,然服食器用民生攸资国本攸重,仅足以赡其需而已”,德州的农业本不发达,其农业角色依然带有军事色彩,即德州并不依靠自身农业的生产能力,而是作为接近京师的粮食集散地,依靠定都京师带来的地理位置红利,为京师提供粮饷需求。

自漕运停止后,手工业中也有具体体现。其中以凉帽胎为代表,商品失去了原有的销售渠道,加之自身的生产能力有限,未能及时适应交通条件变化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各手工业逐渐转为供应德州本地需求,远销外地的手工业生产未再次出现。“虽有少数苇席为手工编制之物,亦不发展,且自洋布畅销以来,农妇之纺织亦为罕见之事,农村除耕种外无副业之辅助,当此民生凋敝日渐衰落之时,若不振兴工艺,毫无补救之方”,外来手工业产品的兴盛也导致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产品的势衰。

(三)结论

自身农业生产匮乏,手工业产品单一,依靠外来商贾的经济活动满足自身需求,德州因其由军事城市到商业城市的独特发展路径形成了非独立的城市性格,最终导致衰落的结局。在清代以运河为国家经济重心建设的发展阶段,德州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城市,充分发挥了其粮仓的职能:储粮、守粮、运粮,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德州的城市角色无疑的是成功的。但同时,德州也因支持漕运而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手工业及商业,即使在交通便利的漕运时期,德州也未发展出独具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众多因素导致的了此种情况:一是在漕运运行的大背景下,德州物产无需自身生产,依靠自南方运输而来的大量商品即可满足自身城市需求,缺乏自身生产的动力。二是受限于地理气候条件,除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外,德州所在地区能够生产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限,且直接影响到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三是国家战略下,德州的城市定位即为服务型城市,被当做漕运衰落后的弃子,德州地方未曾把建设独立产业作为目标,而是把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在维持漕运中,忽视了德州本地商家的需求。综上所述,因为德州独特的发展路径及其自身地理条件的限制,德州始终未曾形成自身的独立性经济体系,最为关键的是,德州在漕运中所扮演的角色致使其成为国家经济战略下的“弃子”,最终使其经济体系在漕运停止后迅速瓦解,在漕运的大背景下,如此的运河沿岸城镇数量相当庞大,德州作为其中的典型性代表,可管窥此类非独立型城市的经济体系发展及其衰落原因。

《漕运全书》卷八十三,清光绪刻本,第16页。

《明英宗实录》卷二三四,景泰四年七月。

《清朝通典》,卷十一《食货·漕运》,第5页。

张照东:《清代漕运与南北物资交流》,《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

《德县志》卷十三《风土志》,民国。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6页。

《德州志》土产,清康熙刻本,第3页。

《德州志》卷十三《风土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