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议阿坝州民族地区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管

作者

王进霞 汪东宁 张文才

阿坝州农业农村局 624000

摘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受地理、经济、技术等多重因素制约,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管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立足阿坝州民族地区实际,分析当前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监管短板,探讨构建科学、高效、适应民族地区特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路径,研究认为,应强化源头治理、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网络、提升检测能力,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文化习俗与生产方式,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共治,切实保障“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促进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

关键词:阿坝州;民族地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可持续发展

引言:阿坝州作为四川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特色农牧产品基地,盛产牦牛肉、藏香猪、高原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水果(如苹果、大樱桃、脆李)等优质农产品,这些产品以其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品质深受市场青睐,是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消费者健康与市场信誉,更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生态安全、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阿坝州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制于高海拔、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经营分散等因素,监管难度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所以深入探讨阿坝州民族地区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管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生产源头风险防控不足

部分农牧户安全用药意识淡薄,存在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现象,或未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高原土壤、水源可能受历史遗留或周边活动影响,存在重金属、污染物残留风险;传统放牧与分散种植模式增加了投入品监管与过程控制的难度。

2.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质量分级标准尚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许多生产者仍沿用传统经验,缺乏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高端市场和品牌化发展的要求。

3.监管体系与能力薄弱

县、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专业能力不足、检测设备落后等问题;监管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对分散的生产主体实现有效监控;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不普及,实验室检测周期长、成本高,制约了监管效率。

4.追溯体系与品牌建设滞后

农产品追溯体系尚未全面建立,产品来源信息不透明,一旦发生安全问题,难以精准溯源;区域公用品牌虽有创建,但品牌保护、授权管理、质量管控机制不健全,“劣币驱逐良币”风险依然存在。

二、优化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 强化源头治理与过程管控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实施全链条过程管控。应严格规范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销售登记与使用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和科学饲喂、疫病综合防控的健康养殖模式,减少化学投入品依赖。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科学划定高风险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和限制区,定期开展土壤、灌溉水等产地环境的重金属、农残及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确保产地环境安全,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生态循环牧场、有机种植基地等绿色生产模式。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契约关系将分散的农牧户组织起来,实现投入品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统一指导、质量标准统一执行、产品统一销售,显著提升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为全过程质量管控奠定坚实基础。

(二)健全标准体系与技术推广

健全科学、适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是提升质量的关键。应立足阿坝州独特的生态资源和藏、羌、回等民族传统生产技艺,加快制定和完善牦牛、藏香猪、道地药材、高原蔬菜、特色水果等主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及绿色、有机认证标准。标准制定需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便于农牧民理解和执行。举办“双语”(汉语、藏语/羌语)培训班、编印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制作科普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和标准化示范户的引领作用,深入田间地头、牧场帐篷开展手把手技术指导与现场示范,让标准化、规范化的种养技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提升广大生产者的科学素养和标准化生产实践能力,从生产端保障农产品品质。

(三)完善监管网络与提升检测能力

构建高效、全覆盖的监管网络是保障安全的基石。应持续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能力建设,投入资金更新包括液相、气相色谱等精密检测设备,扩充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升对农兽药残留、重金属等高风险指标的实验室精准检测能力。在农产品主产乡镇、规模化生产基地、重点交易市场等关键节点,配备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实现对上市产品的“随抽随检”和结果即时公示,提高监管时效性与威慑力。探索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或信息员制度,选拔当地有威望、负责任的人员担任,负责政策宣传、信息收集和初步巡查,将监管触角有效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同时推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行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监管合力,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四)构建全程追溯与品牌保护机制

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是实现精准监管和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应加快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生产记录、检测报告、流通信息等数据。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为产品赋予追溯二维码或电子标签,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重点加强对“净土阿坝”等区域公用品牌的系统化管理与严格保护,制定并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品牌准入条件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规范的授权使用、动态考核和定期抽检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主体坚决清退,坚决打击冒用、滥用品牌的行为,维护品牌的公信力与市场声誉,以品牌溢价反哺质量安全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结论

保障阿坝州民族地区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必须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源头控制、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网络、推动品牌建设;并充分尊重民族地区特点,创新监管与服务模式,方能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加瑞,张美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思考[J].农家科技旬刊, 2018.DOI:10.3969/j.issn.1003-6989.2018.05.006.

[2] 郑云、依兴初、胡龙凤、夏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思考[J].广东蚕业, 2020, 54(6):2.DOI:CNKI:SUN:GDCY.0.2020-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