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森林保护与资源利用平衡
陈政
湖南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423000
引言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对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然而,长期以来,部分地区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生态失衡,而单纯禁伐又影响依赖林业的社区发展。当前,全球森林面积每年减少约 1300 万公顷,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同时林业资源短缺制约部分产业发展。如何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利用资源,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森林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路径,对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森林保护与资源利用平衡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关联
1.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资源利用的约束边界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其阈值,资源利用不能突破这一约束边界。[2] 例如,森林的水土保持能力与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当林木采伐率超过 30% 时,山区水土流失风险会显著增加。亚马逊雨林的研究显示,当森林覆盖率低于 80% ,其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会出现不可逆衰退。因此,资源利用需以生态系统不退化为前提,明确不同区域的采伐限额、禁伐区范围等边界,如我国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严禁在红线内开展破坏性资源利用活动,确保生态功能稳定。
1.2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生态效益的权衡机制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生态效益的权衡需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木材采伐能快速带来经济收益,但过度采伐会导致森林再生能力下降,长期来看影响林业可持续收益。芬兰通过 “伐育平衡” 机制,每采伐 1 立方米木材,同步培育 2株幼苗,既保障了短期木材供应,又维持了森林的长期生产力。我国东北国有林区曾因过度采伐导致可采资源枯竭,后实施停伐政策,虽短期影响地方经济,但经过十年恢复,森林蓄积量增长 20% ,生态旅游等产业带来的收益逐渐超过传统采伐,体现了长期生态效益向经济收益的转化。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协同关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再生资源利用可形成协同效应。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物种能提高森林的抗干扰能力,促进资源再生。[3] 例如,热带雨林中多样的昆虫和鸟类能帮助林木授粉、传播种子,提高木材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云南西双版纳在利用橡胶林资源时,保留林间原生树种,既保护了亚洲象等物种的栖息地,又通过复合林系统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其木材生长量比单一树种林分高 15%-20% ,说明二者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二、实现森林保护与资源利用平衡的实践路径
2.1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资源分区利用模式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分区利用模式将森林划分为严格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可持续利用区。[4] 严格保护区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商业性采伐,仅开展科研监测;限制利用区如生态脆弱区,实行择伐,采伐强度不超过 20% ;可持续利用区如人工商品林区,采用轮伐制,确保采伐后及时更新。黑龙江大兴安岭将林区划分为三类区域后,严格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90% ,可持续利用区每年提供木材 30 万立方米,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该模式在我国多个林区推广后,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 2% 以上。
2.2 林业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的融合应用
林业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融合能兼顾保护与利用。碳汇交易让森林保护产生经济价值,企业通过购买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如我国福建三明市,林业碳汇交易累计成交额超 2 亿元,为当地森林保护提供资金。生态补偿机制则对保护森林的地区给予经济补贴,如长江上游林区因保护水源涵养功能限制开发,国家通过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给予补偿。二者融合后,保护者既获得补偿,又能通过碳汇交易增收,激励其主动保护森林,同时企业通过参与碳汇交易获得减排额度,形成 “保护 - 受益 -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
2.3 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的绿色开发路径
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是资源利用的绿色路径。林下经济在不砍伐林木的前提下,种植菌类、药材或养殖禽类,如浙江临安在竹林下种植杨桐,每亩年增收 5000 元,同时竹林生态系统得到保护。[5] 生态旅游通过开发森林步道、自然教育等项目实现收益,如四川九寨沟,严格控制日接待游客量,通过生态旅游年收入超 10 亿元,同时投入收入的 15% 用于生态维护。这两种路径不破坏森林生态,还能提高当地居民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某调查显示,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森林保护意愿比普通农户高 40% 。
三、森林保护与资源利用平衡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3.1 不同区域林业发展模式下的平衡效果对比
不同区域林业发展模式的平衡效果差异显著。东北国有林区实施 “停伐 + 生态修复” 模式,十年间森林覆盖率从 65% 升至 78% ,但木材产量下降 60% ,需依赖财政补贴维持;南方集体林区采用 “适度采伐 + 林下经济” 模式,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60% 以上,同时林业产值年均增长 8%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西北干旱地区 “封山育林 + 生态移民” 模式,森林面积扩大 15% ,但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收益有限。对比表明,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的混合利用模式,平衡效果优于单一保护或开发模式。
3.2 平衡过程中政策执行与社区参与的协同案例
政策执行与社区参与的协同是平衡的关键。江西婺源在实施森林保护政策时,邀请村民参与制定采伐限额,组建村级护林队,给予护林员每月补贴,同时引导村民发展森林旅游。村民从保护中获得收益,主动举报乱砍滥伐行为,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 70% ,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25% 。反观某山区,仅靠政府强制禁伐,未考虑村民生计,导致偷伐现象频发,政策执行效果差。这表明,社区参与能提高政策认同感,政策需为社区提供替代生计,形成 “政府引导 + 社区自治” 的协同机制。
四、结论
森林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二者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生态系统功能决定利用边界,需权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利用。实践中,分区利用、碳汇交易与生态补偿融合、绿色开发路径成效显著。不同区域模式效果表明,混合模式更优,政策与社区协同至关重要,监测数据能优化策略。未来应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强化社区参与,完善监测体系,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持续双赢,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鹏飞 .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0):88-90.
[2] 刘刚 . 以创新手段促进全球林业可持续发展 [N]. 人民日报 ,2024-08-19(016).
[3] 李秀华 .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林业的研究 [J]. 现代农业研究 ,2020,26(12):83-84.
[4] 张瑞霞 , 刘强 , 赵宇晓 . 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分析 [J]. 农家参谋 ,2022,(10):150-152.
[5] 许水威 .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J]. 新农业 ,2021,(07):39-41.
作者信息:陈政(1979.6-)男,大专,湖南郴州,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