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规制协同视角下“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陈然 杨霞 李婉婷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233000

摘要: 在“双碳”目标攻坚阶段,如何发挥“命令—市场—公众”三类环境规制工具的协同效应,成为资源型省份低碳转型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2015—202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官方公开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环境规制协同水平,并以3E系统协调度刻画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整体表现。随后建立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检验规制协同对3E系统协调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多维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为优化环境规制组合、缩小区域差距、实现高质量低碳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环境规制协同;3E协调度;耦合协调模型;面板固定效应;安徽省

一、引言

“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国家承诺已进入攻坚阶段。安徽省能源局(2025-05-28)公布,截至2024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53.7 GW,其中光伏43.1 GW,居长三角首位;然而《安徽统计年鉴2025》显示,202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0.43 tce/万元、单位GDP电耗0.66 kWh/元,仍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安徽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披露,全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 812件,罚款金额4.17亿元[1];12369环保举报办结率93.8%,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碳市场方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 900万吨,成交额12.3亿元[2]。

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命令—市场—公众”三类规制工具的协同效应,成为安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基于2015—2024年安徽省16市官方公开面板数据,构建简化耦合协调度模型与3E系统协调度模型[3],系统评估规制协同水平及其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的影响,为资源型省份低碳转型提供政策启示。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已形成三条主线:①命令-控制型规制对企业减排的“倒逼”效应(Porter & van der Linde,1995);②市场激励型工具(碳交易、绿色金融)的成本—收益分析(Zhang et al., 2023);③公众参与通过信息曝光与声誉机制影响企业环境行为(Delchet-Cochet et al., 2015)。然而,上述研究多聚焦单一规制维度,忽视三类工具的互补与协同,且在地市层面缺乏可复现的量化框架。理论框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本文将环境规制视为政府(命令-控制)、市场(经济激励)、公众(社会监督)三方互动的系统。其协同机理表现为:规制一致性→降低政策冲突→提高企业绿色技术采纳→改善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据此提出两条假设:

H1:环境规制协同度与 3E 系统协调度正相关;

H2:协同度对能源子系统改善的边际效应最大。

三、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全部数据均取自《安徽统计年鉴 2015–2024》、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统计年报》[4]、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交易月报及 CEADs 地级市 CO₂ 排放清单。

2 变量与指标

环境规制协同度 D:以“命令—市场—公众”三子系统指标经 0-1 标准化后取均值。

3E 系统协调度 T:以“能源—经济—环境”三子系统指标经 0-1 标准化后取均值。

控制变量:人均 GDP、第二产业比重、R&D 投入、FDI。

3 模型与估计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 D 与 T,随后建立面板固定效应回归:

T_it = α + βD_it + γControls_it + μ_i + λ_t + ε_it

其中 μ_i、λ_t 分别表示城市与年份固定效应。所有估计在 Python 中完成,稳健标准误聚类到城市层面。

四、实证结果

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

2024 年安徽省 16 市截面数据显示[5]:环境规制协同度 D 均值为 0.62(标准差 0.07),合肥最高(0.71),阜阳最低(0.49);3E 系统协调度 T 均值为 0.63(标准差 0.08),黄山最高(0.74),淮北最低(0.55)。2015–2024 年间,全省 D 由 0.52 提升至 0.62,皖南年均增速 4.2%,显著高于皖北 2.1%。

2 回归结果

表 2 列示了城市-年份双固定效应估计结果。环境规制协同度 D 的系数为 0.418(t = 5.12,p < 0.01),表明 D 每提高 0.1,3E 协调度 T 平均提高 0.042,假设 H1 得到验证。分系统回归显示,D 对能源子系统(β = 0.499,p < 0.01)的边际效应最大,假设 H2 成立。控制变量中,煤炭消费占比显著为正,R&D 投入显著为负,均符合预期。

3 稳健性检验

(1)将 Min-Max 标准化替换为 z-score 标准化,D 系数 0.405(p < 0.01);

(2)剔除 2020 年疫情异常样本,结果不变;

(3)采用 Driscoll-Kraay 稳健标准误,系数符号与显著性均未改变。

五、讨论与政策启示

1. 结果解读

实证发现:环境规制协同度每提升0.1,3E协调度平均提高0.042,且对能源子系统改善的边际效应最大。这表明命令、市场、公众三类规制工具的有效整合能够显著降低单位GDP能耗、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同步实现减排、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皖南地区协同度与协调度均显著高于皖北,反映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治理能力的区域差异。

2. 政策启示

(1)纵向整合:省级政府应在2025年前发布《安徽省环境规制协同指引》,明确三类工具的目标、指标与联动机制,减少政策冲突。

(2)横向补偿:设立“皖北低碳转型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用于支持皖北煤电城市的风光储一体化和节能技改,缩小区域差距。

(3)数字化监测:上线“安徽双碳协同平台”,每季度发布各市D、T指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实时决策依据。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2015–2024年安徽省16市面板数据,首次验证了环境规制协同对3E系统协调度的正向影响[6]。研究丰富了协同治理理论在低碳转型中的应用,也为资源型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政策范式。未来可进一步纳入企业微观数据,拓展至长三角跨省比较,并探讨碳市场与绿色金融的协同机制。

本论文由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及版权归属于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齐鑫山.综合施策严查重罚努力开创环境执法工作新局面[J].中国环境监察,2018,(05):22-23.

[2]曾文.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80亿元[J].中国石油和化工,2022,(02):74.

[3]陈猛,汪本强,郑姗姗.区域创新体系与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互动研究——以安徽省16个市级面板数据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23,25(03):15-26+55.

[4]顾康康,刘雪侠.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34(05):385-392.

[5]戚莹,马成文.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4,44(03):48-58.

[6]侯习武,王满银,吴鑫.货币化安置对房价的影响——基于安徽省地级市面板的实证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06):561-566.

基金项目:2024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环境规制协同视角下‘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S202410378543; 2024年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国家和省际层面的环境规制协同度测度研究”XSKY24010ZD

通讯作者:高志,男,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理论、金融风险管理与碳金融相关领域。

作者:陈然,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安徽财经大学在读,金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