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火灾情况下结构安全性分析
张波 张云龙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及公路隧道的快速发展,隧道结构的设计、建设与运营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交通密集型城市与山区高速公路中,隧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形态。然而,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其中火灾所造成的风险最为严重。隧道火灾通常由交通事故、设备故障或人为因素引发,一旦发生,火势蔓延迅速,温度短时间内可升至1000℃以上,高温作用不仅危及疏散人员生命安全,更可能对隧道结构造成不可逆损伤。不同于地面建筑,隧道内空间封闭,通风受限,热烟难以扩散,导致隧道结构长期暴露于高温和有害气体环境中,进而引发混凝土爆裂、衬砌脱落、钢筋屈服甚至结构整体破坏等严重后果。因此,如何评估火灾作用下隧道结构的热响应与力学响应、明确不同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退化机制、掌握结构耐火极限及残余承载力变化规律,是确保隧道结构在火灾情况下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工程实践与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隧道火灾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从火灾发展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出发,深入探讨隧道结构热 - 力耦合响应机制,建立相应的多场耦合计算模型,开展典型工况模拟,并提出防火设计优化与灾后评估技术建议,旨在为隧道结构的火灾安全性分析与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隧道火灾热环境特征与结构响应机制
隧道火灾的热环境具有温升速度快、温度峰值高、热流密度大、冷却速率慢等特点,常见的标准火灾曲线如 RABT、HCM、ISO834 等反映了不同类型隧道火灾的发展过程和热环境变化规律。在火灾初期,火源温度迅速上升,短时间内可能达到 800\~1200℃,此时热量以辐射与对流方式传导至隧道衬砌结构表面,形成强烈的温度梯度。结构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内部温度相对滞后,从而引发混凝土热膨胀不均和温度应力集中,造成内部裂缝与应力松弛。当温度持续升高,混凝土开始出现爆裂现象,即由于内部水分汽化形成高压,致使表层剥落甚至碎裂,进一步暴露内部钢筋,加速钢筋升温并引发强度退化。
二、隧道结构热- 力耦合分析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为深入分析火灾条件下隧道结构的安全性问题,需建立热 - 力耦合的多场模型,通过数值方法模拟隧道结构的热响应与力学性能演化。在热分析方面,考虑辐射、对流、传导三种热传递机制,通过求解热传导微分方程获取衬砌结构温度场分布;在力学分析方面,依据温度场结果修正材料本构关系,考虑温度对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极限应变等力学参数的影响,进而模拟结构的应力应变状态。计算中常采用有限元软件如 ANSYS、ABAQUS 等,结合试验数据修正材料退化模型,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模型验证方面,通过对比小尺度衬砌试验的温度- 应变响应曲线,验证热场模拟与应力分布的合理性。
三、火灾对隧道衬砌结构性能的实质性影响
在火灾环境下,隧道结构的主要构件——衬砌结构承受着热应力、荷载应力与温度引起的变形共同作用。热作用会显著改变衬砌结构的物理与力学性能。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如水泥石脱水、骨料分解,从而导致材料的密度降低、孔隙率增加、导热性与比热容改变,进而加剧材料的热裂缝发展。实际工程中常见火灾后混凝土变色、剥落、表面粉化等现象,均是高温劣化的表现。此外,高温作用对钢筋的危害尤为突出,其屈服强度与延性大幅下降,甚至在一定温度下失去支撑能力。结构构造方面,隧道衬砌往往采用环向配筋结构,当局部温度异常升高或遭遇长时间火灾时,易导致配筋层局部屈服、产生塑性变形或环形裂缝,最终破坏结构整体性。
四、结构防火设计与灾后安全评估策略
为提高隧道结构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性,必须在设计阶段强化结构的防火能力,从材料选择、防火层布置、结构形式优化与通风系统布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材料方面,应选用耐高温性能良好的混凝土与钢材,采用高温稳定性佳的矿物掺合料,提高混凝土抗爆裂能力。在构造设计中,应合理布设防火保护层,确保关键受力构件(如拱顶、侧墙)的耐火极限满足规范要求,适当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避免钢筋快速升温。在通风设计方面,应保证火灾期间有效的排烟能力,减少热烟积聚,降低结构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下的风险。在运营阶段,应布设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关键构件温度与应变变化,一旦发生异常能及时报警并采取应急措施。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
面向未来,隧道火灾结构安全性研究应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广度上同步推进。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高温下材料本构模型,尤其是混凝土爆裂机制、钢筋- 混凝土界面行为、火灾下粘结性能等基础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应发展更为精细化的火灾模拟方法,结合火动力学、结构非线性响应与损伤演化机制,构建多尺度、多阶段、动态耦合的火灾 - 结构分析模型。在技术手段上,应加强结构智能感知系统建设,融合传感技术、AI 识别、数据挖掘与物联网,实现结构状态的实时感知与火灾风险的智能评估。应推动火灾后结构评估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构建统一的评估流程、判定标准与恢复策略,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结论
隧道火灾对结构安全性构成极大威胁,其高温作用导致混凝土和钢筋性能迅速退化,结构承载能力显著下降,甚至引发局部或整体失稳。本文系统分析了隧道火灾的热环境特征、结构响应机制及典型破坏模式,建立了热 - 力耦合分析模型并开展了多工况模拟研究,明确了防火设计对结构性能的保护作用与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同时,针对火灾后结构快速评估需求,提出了多种检测与评估策略,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结构安全评估机制,是实现隧道结构火灾安全性保障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付 修 华 . 公 路 隧 道 火 灾 预 防 的 安 全 性 分 析 [J]. 安 全 与 环 境 工程 ,2004,(02):68-71.
[2] 童艳 , 何嘉鹏 . 双层地铁站台火灾安全性分析 [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02):293-297.
[3] 何佳 , 徐志胜 , 倪天晓 , 等 . 公路隧道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其防护 [J]. 四川建筑 ,2007,(06):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