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养老新模式的需求匹配与效能提升
周舒婷
福建省永春县社会保险中心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催生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在此背景下,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现代老年人的要求,养老新模式如居家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应运而生。这些模式通过整合资源、运用技术手段,旨在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匹配,提升养老服务的整体效能。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养老新模式的需求匹配与效能提升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进程;养老新模式;需求匹配;效能提升
引言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化的新特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框架,结合医养康养与智慧养老元素,正逐步构建起“多元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需求匹配成为核心议题,涉及对老年人实际需求的精准识别与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效能提升关乎服务的质量、可及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应用和人才培育等多维度举措,系统性地增强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1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服务需求新特征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的普及,老年群体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接纳度显著提升,其需求从基础生活辅助向健康管理如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远程医疗视频问诊、电子处方及安全监护毫米波雷达跌倒检测、SOS一键报警等高阶应用延伸,呈现出对精准化、个性化及预防性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当前老年群体的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表现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显著提升。他们不仅关注基础照料,更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如基于《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的个性化护理、便捷性如“15分钟生活圈”的适老化设施覆盖、舒适性如无障碍设计与智能环境控制及文化娱乐老年大学、艺术社交等精神满足等高阶维度,“品质、功能、体验”已成为驱动银发消费升级的核心关键词。
2养老新模式及其特点
2.1居家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通过整合专业化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洁、助浴、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及日间照料含全托、日托等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其运行依赖于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以县级平台为统筹、乡镇街道中心为枢纽、村社区站点为节点,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并通过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及“六助”上门服务实现服务延伸,最终让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原居安养。
2.2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模式是通过系统性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构建“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涵盖疾病早期干预、急性期治疗如在符合资质的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功能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作业疗法、长期护理包括失能/失智老人专业照护、营养支持及安宁疗护等全周期连续性健康服务。该模式依托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有效应对老年综合征、共病及功能衰退问题,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核心策略。
2.3智慧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模式深度融合物联网如部署环境与生命体征传感器、大数据构建老年人数字画像与健康风险预测模型及人工智能AI算法实现行为模式识别与异常预警等信息技术,通过远程监护平台如智能床垫实时传输呼吸心率数据、智能预警系统基于阈值触发SOS报警及一站式服务对接界面集成家政、医疗、紧急呼叫功能,显著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如自动化报告生成与应急响应速度平均响应时间≤3分钟,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干预的范式转变。
3提升养老新模式效能的路径
3.1促进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合
促进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以老年人真实需求为导向,而非技术本身。这要求智慧养老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紧密结合服务场景,并严格遵循适老性设计原则,例如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界面字体≥18px、简化操作流程关键功能一键直达、支持语音交互及误差率≤5%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同时确保设备具备低功耗、长待机和大电池容量等特性,从而在健康监测、安全防护、生活辅助及情感陪护等具体服务中实现技术效能向服务效能的实质性转化,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安全感。
3.2推动跨部门协同与资源整合
推动跨部门协同与资源整合需建立民政、卫健、人社、医保等多部门联动机制,通过政策协同如统一医养结合服务标准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数据共享依托政务云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及联合审批推行“一窗受理”模式实现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资源的系统整合。重点深化医养结合,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如“养中设医”“医中增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如护理型床位统筹与医保支付衔接,并通过跨部门协调小组与联席会议制度消除制度壁垒,提升服务连续性。
3.3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需构建完善的“培养-培训-评价-激励”全链条机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双向培养基地,开展基于《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分级技能培训如失智老人照护专项能力认证,并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涵盖学徒工至首席技师,同步健全基于岗位价值与技能水平的薪酬分配制度如特殊岗位津贴、绩效奖励,同时实施入职奖补、职称晋升及社会优待如住房、子女教育支持等政策,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与职业吸引力,为服务质量的持续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3.4完善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完善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需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如企业所得税优惠、政府购买服务及PPP模式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大力发展养老理财、长期护理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金融产品以拓宽支付渠道,并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反垄断监管及完善准入门槛来培育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全面激发银发经济活力。
结束语
总之,养老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需求匹配与效能提升方面取得初步成效,通过智能化技术、医养资源整合及个性化服务,显著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响应速度与质量。未来仍需持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强化智慧养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以解决服务供给不均和运营可持续性等深层问题,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让每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尊严、体面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夏华龙.商业银行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新金融,2023,(01):15-18+42.
[2]杜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人口与发展,2022,28(06):2-6.
[3]李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口老龄化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22,(27):61-63.
[4]薛建宁.人力资源养老保障新模式研究[J].商业观察,2022,(14):54-57.
[5]韦秀.积分养老服务模式的实现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