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小学教育的路径
陈艳艳
漳平市永福中心学校
摘要: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农村小学教育中去,成为培养未来公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这条路是想通过教育引导,让小学生从小就有尊重自然,守护环境的观念,养成绿色生活的方式,通过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增添生态文明类课程,把环保知识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而且,教学方法的更新同样不能轻视,采用互动式教学,实地考察等手段,唤起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小学教育;路径
引言
如今,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文明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村小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它肩负着培育未来公民环保意识的重任,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农村小学教育当中,既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促使他们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创建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1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理念不是简单地“保护环境”,它是一种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哲学,它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认识,不再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掠夺的资源库,而是视作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它的内涵就像一张复杂的网,交织着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比如懂得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也交织着适度索取的伦理原则,比如克制过度开发的欲望,还交织着代际公平的责任意识,保证当代人的发展不会侵占后代的生存权利。对于农村来说,意义就更为特殊,农村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也是生态破坏最直接的受害者,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脚下的土地,从“靠山吃山”的惯性思维中醒悟过来,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家乡的一草一木,这种觉醒不仅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
2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小学教育的途径探索
2.1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的主渠道,要冲破“学科壁垒”,创建渗透式的课程网络,语文课可探寻古诗文里的生态智慧,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景象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课要走出课本,引领学生观察家乡的动植物生长规律,记载气候改变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数学课可联系土地丈量,资源调配来设置应用题,让学生在计算当中领悟“合理利用”的意思。更要开发本土化的校本课程,用当地的山林、河流、农田做教材,编成“家乡的生态故事”,讲讲祖辈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分析现在的环境问题,课程改革不需要“高大上”的体系,要像毛细血管一样,把生态文明理念渗进每门学科,每一堂课,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的“专题课”。
2.2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要利用农村“接近自然”的优势,把学习从“课堂讲授”变成“田野实践”,组织“校园生态观察”,让同学们认养校园里的一棵树、一块菜地,定时记录它的生长变化,在浇水、施肥时培养责任感;开展“村庄环境探秘”,带着同学们去河边、林地,用简单的工具检测水质、查看土壤,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态差别。教学过程中多用“问题导向”,让学生想一想“村里小河怎么就不如以前清澈”“怎样才能让荒地重新长满草木”,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来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摸摸泥土、听听鸟叫、看看小虫子的时候,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这种感觉比任何说教都管用,就像让种子在阳光下自己发芽,而不是在温室里硬逼着它长一样。
2.3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要摆脱“纸笔测试”的局限,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生态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可以创建“生态成长档案袋”,把学生的观察日记、环保创意作品、参与公益劳动的情况,像“给小树做一张成长卡”“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分类方案”之类的“生态行为”都记录下来,作为评价教育成果的依据。评价主体也要多样化,教师的观察、同学的互评、家长的反馈都要包含进来,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里的节水节电情况,让村民评判学生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表现。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更看进步和参与,哪怕是“从不乱扔垃圾”这样的小改变也要鼓励,评价不是给学生“打分”,而是通过反馈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知道“生态文明不是口号,是每天的举手投足”,让评价成为推动改变的“催化剂”。
2.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生态文明理念“润物细无声”的载体,要让整个校园成为生态教育的“活教材”,环境布置上,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装饰品,墙壁上画“家乡的生态链”壁画,在角落里开辟“生态角”种上本地植物,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环保就在身边”,开展常态化生态主题活动,如“世界环境日”征文比赛、“节约资源”主题班会、“变废为宝”手工制作,让活动成为理念传播的窗口,还要培育“生态行为习惯”,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开始,让“随手关灯”“垃圾分类”成为师生的本能反应,校园文化建设不必刻意追求“规模效应”,而应重视“细节渗透”,在厕所贴“节约用水”的温馨提示,在垃圾桶旁贴上分类说明,在食堂倡导“光盘行动”,这些细微之处的坚持,就像春风化雨一般,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潜入学生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视生态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可以邀请当地的环保人士,生态专家进校园,举行生态文明讲座,讲述生态保护的前沿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点燃学生保护生态的热情和责任感,还要促使学生参与到校园生态项目的设计和执行当中,校园绿化,雨水收集利用体系等,让校园文化成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生态文明认识的土壤,培育学生的革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些办法,校园文化就会变成生态文明观念流传的沃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具有环保意识和行动力的将来公民。
结语
我们在探求生态文明理念走进农村小学的途径时,除了看教育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彩,还看到了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借助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办法革新,教育评判更新,校园文化创建等等多种方面努力,生态文明的理念好像一条清澈的泉水,慢慢地滴入农村小学每一块土地当中,滋润孩子们内心的世界,这样的探究不但改进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唤起了孩子对自然的爱戴和畏惧之情,培育了他们以绿眼睛去看世界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青青.农村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定位、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J].公关世界,2025,(06):127-129.
[2]李君艳,张普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J].环境教育,2025,(03):87-89.
本文系: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常规课题《跨学科视域下农村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X24-0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