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秋冬季节对生猪呼吸疾病的治疗与防控
蔺江 李毓林
吴起县街道畜牧兽医站 长官庙镇畜牧兽医站
引言: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生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呼吸疾病影响生猪的生长发育,降低饲料转化率,导致死亡率上升,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秋冬季节生猪呼吸疾病的治疗与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秋冬季节生猪呼吸疾病高发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当寒流南下,猪舍保温成为首要任务。养殖户常常面临两难选择:紧闭门窗维持温度,却牺牲了舍内空气流通。通风量的锐减如同给猪舍扣上了“枷锁”,导致污浊空气难以排出。其中,由粪尿分解产生的氨气(NH₃)浓度极易超标,研究显示,当氨气浓度超过 20ppm 时,即可对猪只呼吸道产生显著刺激。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氨气环境中(如 50ppm 以上),生猪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纤毛会遭受腐蚀、倒伏甚至大面积脱落,其物理清除病原与异物的天然屏障功能崩溃。同时,硫化氢( H2S )等剧毒气体在低通风条件下同样积聚,低至 10ppm 浓度即可引发黏膜灼伤与强烈的炎症反应。这些有害气体直接损伤呼吸道组织,更会持续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削弱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免疫防御能力。此外,粉尘、悬浮微生物在密闭空间中浓度剧增,如同漂浮的“病原载体”,更易黏附于已受损的呼吸道黏膜上,由环境恶化导致的黏膜防御功能瓦解,为病原体入侵敞开了大门,成为秋冬疫情暴发的关键前置环节[2]。
(二)病原体活跃度增加
秋冬的低温环境,对许多严重威胁猪群呼吸健康的病原体而言,提供了“温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俗称蓝耳病病毒) 在低温条件下稳定性显著增强,病毒粒子在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其传染性与致病力得以维持更久。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 同样偏好低温,该病毒在寒冷季节更易引发严重的免疫抑制,致使猪群对其他呼吸道病原的抵抗力断崖式下降,成为许多混合感染的“幕后推手”。而猪肺炎支原体(Mhp) 作为慢性呼吸道病的核心病原,在秋冬低温、湿度相对较高的舍内环境中,其传播效率大幅提升,感染后引起的顽固性咳嗽与肺部实变更为普遍。秋冬季节往往出现多种病原的协同感染与继发感染。例如,PRRSV 或 PCV2 先行破坏猪体的免疫系统,大幅削弱呼吸道局部和全身的防御能力;紧随其后,原本条件性致病的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细菌便趁虚而入,引发严重的细菌性肺炎,致使病情急剧恶化,死亡率飙升,混合感染模式,是秋冬猪群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损失惨重的主要病理基础[3]。
(三)饲养管理不当
随着气温下降,生猪维持体温的基础能量需求显著增加。若此时饲料配方未能及时调整,能量供给不足或蛋白质、氨基酸配比失衡,机体用于免疫防御的资源即被挤占,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E、D)和矿物质(如硒、锌、铁)的缺乏危害巨大。核心营养素的缺乏,直接导致黏膜修复受阻、抗体生成减少、吞噬细胞功能低下,使猪群整体处于“免疫洼地”。与此同时,转群、并栏、长途运输、疫苗接种等常规操作在秋冬季节带来的应激反应尤为剧烈。应激状态下,猪只体内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大量分泌,该激素具有明确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淋巴细胞活性、抑制抗体产生,使猪只在关键窗口期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倍增[4]。
二、生猪呼吸疾病的治疗措施
(-) 抗生素的精准狙击
针对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如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靶向性用药是关键。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优先选用在肺组织分布浓度高、对目标病原敏感的抗生素。替米考星对支原体、巴氏杆菌等穿透力强;泰妙菌素对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氟苯尼考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效力突出。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与疗程(通常 5-7 天)——剂量不足无法清除病原,随意缩短疗程易致复发,而盲目加量或延长用药则加剧肝肾负担并加速耐药菌株产生。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猪群反应,若48-72 小时症状无改善,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二) 抗病毒与固本支持
面对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直接杀灭病毒的特效药物匮乏,治疗核心在于缓解症状、控制继发感染、提升机体抗病力。可注射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或使用板蓝根注射液等中药制剂辅助抗病毒。支持疗法是基石:补充高剂量维生素C(抗氧化、减轻炎症)、维生素A(修复呼吸道黏膜)、B 族维生素(维持代谢);静脉或饮水添加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及酸碱失衡。对重症病猪,可短期使用解热镇痛药(如氟尼辛葡甲胺)退热并改善食欲,为猪体免疫系统争取时间清除病毒。
(三) 雾化的靶向突破
雾化治疗将药物转化为微细颗粒(直径1-5 微米最佳),通过呼吸直达病灶,显著提高呼吸道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用药副作用。适用于重症喘咳、支气管堵塞病例。常用组合:庆大霉素(抗菌) + 地塞米松(强效抗炎、减轻黏膜水肿) + 氨茶碱(扩张支气管、缓解喘息)。操作时需使用专用雾化设备,将猪群集中于密闭空间(如保育箱),雾化时长15-20分钟/次,每日1-2次,连续3-5天。
三、生猪呼吸疾病的防控策略
(一)环境控制的硬性指标
环境是防控第一道防线。秋冬保温与通风需动态平衡:采用地暖 + 天花板保温层减少热量散失;安装变频风机 + 温控系统,确保舍内氨气浓度 <10ppm ,硫化氢 <5ppm,二氧化碳 <1500ppm ;每日至少 3-5 次定时通风(每次 10-15分钟),风速控制在 0.2-0.5 米 / 秒。湿度管理同样关键,维持在 60%-70% (过高助长病原,过低损伤黏膜)。每日清粪两次,采用干清粪工艺减少氨气产生;每周至少一次全面消毒(轮换使用碘制剂、过硫酸氢钾)。密度控制:育肥猪⩾0.8 ㎡/ 头,避免拥挤加剧空气恶化。
(二)疫苗构筑的核心防线
科学免疫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防控手段。必须依据猪场病原谱检测结果及地方流行毒株制定个性化程序:(1)母猪群:产前 4-6 周免疫蓝耳病灭活苗、支原体疫苗;产后2 周圆环病毒疫苗。(2)仔猪:14 日龄首免支原体苗,21 日龄圆环病毒苗,28-35 日龄蓝耳病弱毒苗(经血清型匹配)。(3)育肥猪:转群前加强免疫圆环、支原体疫苗。采用“跟胎免疫” 确保母猪抗体整齐,减少垂直传播;疫苗运输严格2-8℃冷链;免疫前后添加多维抗应激。每季度监测抗体水平(如ELISA 检测),评估免疫效果并及时调整程序。
结语:
秋冬季节是生猪呼吸疾病的高发季节,养殖户要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控,降低呼吸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加强对生猪呼吸疾病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防控策略,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卓书 . 秋冬季节对生猪呼吸疾病的治疗与防控 [J]. 中国动物保健 ,2025, 27 (03): 30-31.
[2] 安庆春 . 生猪养殖秋冬季节呼吸疾病的治疗与防控措施 [J]. 吉林畜牧兽医 , 2024, 45 (07): 25-27.
[3] 张林州 . 秋冬季猪呼吸疾病的科学防治 [J]. 吉林畜牧兽医 , 2024, 45 (02):40-42.
[4] 蔡贤宝. 用自家组织灭活苗、抗生素、干扰素防治猪呼吸疾病综合征[J].湖北畜牧兽医 , 2007, (08):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