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从种植到流通全链条质量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
蒲光雄
阆中市二龙镇农业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与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本文聚焦农产品从种植至流通的全链条,系统识别各环节存在的质量风险,包括种植环节的投入品滥用、环境污染物累积,加工环节的工艺不达标、添加剂违规使用,流通环节的温控失效、包装污染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源头管控-过程监督-末端追溯”的全链条防控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全链条;质量风险;风险识别
引言
农产品作为居民日常饮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与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但质量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如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变质腐烂等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制约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虽整体向好,但区域性、链条性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贯穿于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全环节,各环节风险相互关联、相互传导,单一环节的管控漏洞可能导致全链条质量失控,因此,只有系统识别全链条风险点,构建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防控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农产品全链条质量风险识别
(一)种植环节:源头风险突出
种植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首要关口,风险主要源于投入品使用不规范与环境因素影响。在投入品使用方面,部分农户为追求产量,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超剂量、超范围施用化肥,可能导致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同时,种子质量不达标、农膜残留污染土壤等问题,也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种植环节投入品管控不当。在环境因素方面,农产品种植区域的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要素污染,会通过“环境-作物”系统转移至农产品中,工业废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进而使粮食作物重金属含量超过安全标准,大气中的有害污染物沉降也可能导致蔬菜叶片受损、品质下降,其中部分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粮食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隐患。
(二)加工环节:过程管控漏洞
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但加工工艺不规范、添加剂使用不当等问题,易引发质量安全风险。在工艺管控上,部分小型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不达标,加工场地未定期消毒、加工器械清洗不彻底,导致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例如谷物加工过程中若水分控制不当,易滋生强致癌性的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而果蔬加工时若清洗不彻底,会导致农药残留进一步累积。在添加剂使用上,部分加工企业为改善农产品外观、延长保质期,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在腌菜中过量添加亚硝酸盐,在水果罐头中违规使用色素,更有甚者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质,这些行为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也是加工环节农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流通环节:损耗与污染双重风险
农产品流通环节涉及运输、仓储、批发、零售等多个节点,由于农产品多为鲜活产品,对温湿度、包装等条件要求较高,易出现损耗与污染风险。在温控管理上,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需全程冷链运输,若冷链断裂,会导致农产品呼吸作用增强、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变质腐烂,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问题仍较突出,温控失效是主要诱因。在包装与运输污染方面,农产品包装材料不达标,会导致有害物质迁移至农产品中,而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或运输车辆未定期清洗消毒,会造成交叉污染,导致有害物质残留,肉类与蔬菜混装则易导致细菌交叉感染。
二、农产品全链条质量风险防控策略
(一)种植环节:强化源头管控,筑牢安全基础
针对种植环节的风险,需从投入品管理与环境治理两方面强化源头管控。在投入品使用管理上,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行为,推行投入品“实名制购买、台账式管理”,实现投入品使用可追溯;另一方面需开展农户技术培训,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线上培训平台等渠道,指导农户科学使用投入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例如我国在蔬菜主产区推广“统防统治”模式,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农药施用,有效降低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种植环境监测与治理上,应建立农产品种植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定期检测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指标,划定“适宜种植区”与“禁止种植区”,严禁在污染超标区域种植粮食、蔬菜等直接食用类农产品,对已污染耕地,可采取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措施降低土壤污染物含量,部分地区在污染耕地推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土壤改良措施,已有效降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率。
(二)加工环节:优化过程管控,提升标准化水平
加工环节防控需围绕工艺标准化与添加剂监管展开。企业标准化建设上,引导加工企业依据《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完善设备、改善卫生条件,建立“原料验收-加工过程-成品检验”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如要求谷物加工企业配备水分检测设备,果蔬加工企业采用“三步清洗工艺”彻底去除农药残留。添加剂监管上,建立企业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要求如实记录添加剂种类、用量、使用时间;监管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利用专业设备检测添加剂含量,对违规企业依法处罚,同时推广天然食品添加剂替代人工合成添加剂,降低安全风险。
(三)流通环节:完善冷链体系,减少损耗与污染
流通环节防控重点在于完善冷链设施与规范包装运输管理。冷链体系构建上,加大冷链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建设产地预冷库、冷链运输车辆、零售端冷藏柜,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温控,对肉类、水产品严格控制运输与仓储温度,防止微生物滋生。包装与运输管理上,制定包装材料标准,禁止使用非食品级材料,推广可降解无污染包装;加强运输监管,要求车辆专用化,严禁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建立车辆清洗消毒制度,部分地区推行“运输车辆备案制”,保障运输环节安全。
(四)全链条:建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防控全链条风险的关键手段,可利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产品身份证”制度,记录种植、加工、流通全环节信息,通过二维码、条形码实现消费者扫码查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已覆盖多数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可查询全链条信息,发现质量问题时能快速追溯责任主体,实现“问题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
三、结论与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贯穿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各环节风险相互关联,需采取“源头管控-过程监督-末端追溯”的全链条防控策略:种植环节聚焦投入品规范使用与环境治理,加工环节强化工艺标准化与添加剂监管,流通环节完善冷链体系与包装运输管理,同时构建全链条追溯体系,实现风险可防可控可追溯。为进一步提升防控效果,建议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对推行绿色种植、标准化加工、全程冷链的企业给予补贴;二是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三是提升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可追溯农产品,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1]季冬花.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路径[J].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5, (16): 31-33.
[2]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J].新农村, 2025, (08): 3-4.
[3]吕鑫蕊.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与强化策略[J].食品安全导刊, 2025, 19 (2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