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RT5 模式计算机动车尾气管颗粒物排放研究分析
杨素霞 姜晓萍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 300300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00
引言:研究表明,人长时间暴露于细颗粒物(PM2.5)等颗粒物环境下,将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健康损伤。同时元素碳也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来源。空气中的元素碳、PM2.5 等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随着我国各大中小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城市空气污染颗粒物越来越严重,通过计算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排放量,分析颗粒物的排放特征,能够展开针对性治理管理,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
1 计算方法
1.1 排放因子
根据我国对污染物排放的评价规范,计算排放量公式为:

其中,Q 表示某类型排放物的排放量 (σg/ 年),AADT 表示该类机动车每天平均交通量(veh/d),E 表示污染因子 (g/km) ,L 表示行驶距离(km),i 表示车辆类型。计算颗粒物排放因子,公式为:

其中F 表示排放因子,G 表示尾气颗粒物的质量,M 表示机动车每驾驶100km 的油耗。
1.2 PART5 模式
PART5 模式来源于美国环保局,用于计算颗粒物的排放因子,基于大量测量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该模型根据排放实际情况记录驾驶里程、车辆类型、油品质量等参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EFCOMPi 表示i 类机动车的排放因子 (g/km) ); EFij 表示第i 类机动车j 车龄的排放因子,其受到速度、油品质量、燃油参数、维修保养情况等因素影响; TFij 表示第i 类机动车j 车龄行驶里程在总里程的占比。
统计某地区机动车保有量和平均里程,使用公式计算


其中 TQ 表示 i 类型车辆一年内 w 种颗粒物的排放总量 (t/ 年);TQ 表示 w 种污染物排放总量(t/ 年);P 表示 i 类型车辆的保有量(辆);Q 表示 i 类型车辆的年平均里程 (km/ 年); Efiv 表示 i 类型车辆 w 种颗粒物的排放因子。
2 采集尾气管颗粒物和浓度计算
2.1 采集方法
采集尾气颗粒物常见方法包括台架测 路实测和隧道测试几种方法。由于台架测试法可重复测量,测量结果稳定, 粒物。将尾气和环境空气充分混合收集到混合罐中,使其接近于 处理后送入一级稀释器,加热温度达到190℃,经过混合后进 仪设备,分别测量颗粒物的浓度。实验前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 检 定处理。 采集颗粒物过程中注意记录设备温度和状态,发现设备温度和 工作状态 存在 将该组数据从结果中剔除。
2.2 尾气颗粒物组分
尾气颗粒物主要可分为无机元素、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1]。分析无机元素组分主要使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水溶性离子采取离子色谱仪,对碳组分使用热光反射法测定。测定 PM2.5 质量通过对比特氟龙滤膜和石英滤膜前后质量变化,使用微电子天平分别测量计量差值,即为PM2.5 重量[2]。
PM2.5 在各类型机动车尾气中占比达到 66~74 在 PM2.5 中碳组分含量占比最高,水溶性离子其次,元素组分含量占比最少。 各类型 车中占比高达 61%,在汽油机动车中占比高达 68%。 占比达 39% ;元素碳在汽油机动车中占比达到 不充分导致。虽然柴油车排放PM2.5 总量较高, 不容忽视 [3]。水溶性离子中 NO -的占比最高, 为 SO 2-、Ca2-。主要由于尾气中含有大量氮氧 得 S042- 水平升高。而在 PM2.5 中NH NO 、(NH ) SO 两种成分 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2.3 计算浓度
电子低压撞击仪设备默认浓度为 1g/cm3 ,但机动车排放浓度并不稳定,需要重新计算颗粒物的密度。公式为:

其中,ρα 表示第 α 粒径颗粒物的密度 (g/cm3) ; p0 表示初始密度 (g/cm3) ),取值为 2. 0g/cm3 ;D 表示颗粒物动力学直径平均值 (nm):D′ 表示初始粒径(nm),取值为20nm ;f 表示分形维数,取值为2.3。
从设备中读取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数浓度等数据,再进行标准化计算,可以获得颗粒物实际浓度值。
在匀速条件下,柴油机动车尾 5. 510×108 /cm3,粒径最大值为 73nm ;在加速条件下,颗粒物浓度最大 515×108 机动车和天然气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浓度和粒径均小于柴油 浓度最大值为 1. 182×108 个 /cm3,粒径最大值为 9nm ;在 粒径最大值为 17nm。在匀速条件下,天然气机动车尾 为 9nm ;在加速条件下,颗粒物浓度最大值为 9.295×10 油机动车在加速情况下存在较高荷载,发动机温度升高,使得 物粒径大,使得加速条件下浓度峰值和粒径峰值较高。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特征
对不同类型机动车展开分析,随着行驶速度的变化,排放因子表现出一定变化。以 PM2.5 颗粒物为例,小型客车驾驶速度为 1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 0030g/km ;驾驶速度为 3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0029g/km ;驾驶速度为 5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0021g/km ;驾驶速度为 7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0022g/km ;驾驶速度为9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0032g/km。中型客车驾驶速度为 1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4295g/km ;驾驶速度为3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3372g/km ;驾驶速度为 5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3155g/km ;驾驶速度为 7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3164g/km ;驾驶速度为 9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3776g/km。大型客车驾驶速度为 1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1142g/km ;驾驶速度为 3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8492g/km ;驾驶速度为 5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7630g/km ;驾驶速度为 7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6935g/km ;驾驶速度为 9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7670g/km。
轻型货车驾驶速度为 2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6219g/km ;驾驶速度为 4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5146g/km ;驾驶速度为 6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5022g/km ;驾驶速度为 8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5528g/km ;驾驶速度为 10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6064g/km。中型货车驾驶速度为 20km/h 时,排放因子为 1.1824g/km ;驾驶速度为 4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9120g/km ;驾驶速度为 6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8354g/km ;驾驶速度为8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7622g/km ;驾驶速度为 100km/h 时,排放因子为 0.8943g/km。重型货车驾驶速度为20km/h 时,排放因子为 2.8532g/km ;驾驶速度为 40km/h 时,排放因子为 2.6032g/km ;驾驶速度为 60km/h 时,排放因子为 2.3630g/km ;驾驶速度为 80km/h 时,排放因子为 2.6825g/km ;驾驶速度为 100km/h 时,排放因子为 2.8730g/km。
从上文数据可知,随着车辆驾驶速度提高,颗粒物排放量随之降低,达到一个限值后,排放总量随着驾驶速度提高开始升高。机动车类型也会影响污染物的排放,随着汽车体积增加,PM2.5 排放总量逐渐增加,重型货车排放量最高,需要在交通管理中进行重点监管。
3.2 不同燃油类型车辆的排放特征
汽油机动车 PM2.5 排放量达到 366.67t,柴油车辆 PM2.5 排放总量达到 2254t。其他颗粒物排放情况为,小型车辆CO 排放量达到86712t,VOC 排放量达到8969t,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22905t ;中型车辆CO 排放量达到 48572t,VOC 排放量达到 8013t,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 5914t ;大型车辆 CO 排放量达到 44535t,VOC 排放量达到1029t,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11543t。
从上文数据可知,小型汽车 CO 排放量最大,大型车辆 CO 排放量最小;柴油车辆的 PM2.5 排放量显著高于汽油车辆排放量。这主要受到发动机的影响。 柴油机运转时气缸 度升高 造成碳氢化合物排放比例降低,发动机排气时氮氧化物中一氧化氮含量达到最高。 同类型机动车的排放标准也有很大差异,小型机动车主要使用汽油,大型机动车主要使用柴油,部分公交车使用LPG,因此产生排放颗粒物种类上的差异。
3.3 不同排放标准车辆的排放特征
根据国家排放标准不同对汽车分类,国 III 及以下标准的机动车 PM2.5 排放量达到 2435t ;国 IV 标准的机动车 PM2.5 排放量达到 1023t ;国 V 标准的机动车 PM2.5 排放量达到 145t ;国 VI 标准的机动车 PM2.5 排放量达到 20t. 表明国 III 及以下标准的机动车排放量最高,成为城市 PM2.5 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国 IV 标准的机动车仅次其后,但国 IV 标准的机动车保有量最多,其排放总量也不容忽略。证实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PM2.5排放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且每提高一个标准,PM2.5 排放量呈现出量级化下降。
4 机动车颗粒物排放的治理建议
4.1 提高油品质量
油品质量作为影响尾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因素,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油品质量。建议汽油采取降烯烃技术和脱硫技术,柴油使用加氢、脱硫技术,通过技术处理改善燃油质量。
4.2 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
机动车尾气中含有PM2.5颗粒物、氮氧化物、CO和VOC等物质,都严重影 气质量,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要想从根本上治理颗粒物排放,还需要 新的排放标准,提高排放要求,禁止未达到排放标准的车型上市, 和检查 淘汰排放量不达标机动车的效果[4]。对正在使用的高排放量机动车,推出换车优惠政策,鼓励市民更换机动车,减少高排放量机动车的保有量。
4.3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一方面要尽可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路线,鼓励市民出行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减少驾驶私家车。另一方面,要对市内交通路线进行调整,禁止高排放量、大型车辆行驶,将其转移至郊区线路运行或夜间运行,减少白天市区的尾气排放量。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基于 取台架测试法采集汽车尾气,并对尾气颗粒物组 占比达到 66~74%,其中碳组分含量占 .5 中柴油机动车发动机温 排放特征的分析,速度提高开始升高。②随着 .5 排放量显著高于汽油车 物排放污染的问题,还需要才能够提高 空气污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齐晓辉 , 段晨斐 . 机动车尾气污染与防治措施分析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37(5):96-98.
[2] 郝永佩 , 宋晓伟 , 朱晓东 , 等 . 京津冀地区机动车细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分析 [J]. 环境科学 ,2023,44(12):6610-6620.
[3] 何雨璇, 常运华, 张和艳, 等. 基于隧道PM2.5 取样研究南京市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排放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21,41(11):4430-4438.
[4] 吴善岳 , 陈春飞 , 陈明惠 , 等 . 基于粒径分布的机动车尾气颗粒物排放检测方法 [J]. 内燃机与配件 ,2024(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