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RA 模型下高职“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研究
李佳佳 徐娜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市 300410
“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高校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服务与心理支持的融合平台。高职院校学生多为实践型人才培养对象,其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压力较小但职业认同模糊、人际应对能力相对薄弱、自我效能感波动明显等心理特征,亟需系统化、情境化的心理支持机制。积极心理学中的PERMA 模型以其关注个体积极成长与内在幸福感的特点,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全新视角。将该模型引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打通心理育人链条,提升服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一、概念概述
(一)PEMRA 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其代表作《持续的幸福》中系统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PERMA”模式,用以构建个体幸福感的理论框架。该模式由五个核心维度组成,分别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感(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成就体验(Accomplishment)与意义感(Meaning)。其中,积极情绪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愉悦、满足、希望等正向感受,是心理状态调节的基础因素;投入感体现为个体在某项活动中高度专注、沉浸所带来的心流体验,具有显著的情绪调节与认知强化效应;人际关系强调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与社会支持,是构建归属感与安全感的重要路径;成就体验则反映个体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所获得的自我肯定与价值确认,是推动持续努力的重要心理驱动;意义感则代表个体将行为置于更大价值体系中所产生的内在满足,是促进心理稳定和行为一致性的深层支撑。在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中,PERMA 五要素为开展学生心理状态评估、干预设计与服务内容建构提供了系统理论基础。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推动学生工作协同化、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核心在于将原本分散的服务力量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的育人空间[1]。在这样的社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同一场域内得到回应,无需跨部门、多头协调,不仅提升了事务处理效率,也增强了心理支持的时效与亲近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一站式”社区能够贴近学生日常,打通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多重通道,为心理育人提供更加稳定和持续的环境,有助于形成服务融入生活、关怀自然发生的支持氛围。
二、PEMRA 模型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模式价值
(一)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高职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核心阶段,面临学业压力、就业问题以及人际适应等多样挑战,心理韧性及调节能力高低直接左右其整体发展水平[2]。基于 PEMRA 模型创立心理服务体系,有利于从积极角度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势、人际连接和成长体悟,防止心理问题只从干预或纠偏的视角去考量。与传统以问题作为导向重点的服务方式相比,该模式更突出引导学生发觉自身潜能,在情绪的觉察、自我的投入和人际的互动中得到积极体会,慢慢增强面对难题与调节情绪的能力。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当中引入 PEMRA 理念,能够把心理支持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里,让服务不再局限于咨询室内的个别辅导,而是在交流反馈等多种场景中自然生成心理建设机会,帮助学生在连续稳定的支持中培育出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将 PEMRA 模型嵌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过激发学生情绪、投入感、关系认同与成就体验,重构心理育人的价值导向,使教育由问题防治转向潜能发展。依托“一站式”社区的平台优势,学校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系统之中,弱化刻板的课堂灌输与个别干预,强化日常活动中心理成长的过程设计 [3]。借助多元服务主体的协同介入,使心理教育从阶段性任务转向系统性支持,不仅提升服务可及性,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参与感。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走向核心,成为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PEMRA 模型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存在问
(一)学生心理需求差异较大,服务难以精准匹配
高职学生群体在心理发展阶段、成长经历及压力来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中的心理服务往往以统一化流程为主,缺少对学生个体心理状态与成长任务的深入识别,难以在 PEMRA 五大维度上实现有效契合。
例如,在 P(积极情绪)维度中,有的学生需要情绪疏导与正向情感体验的重建;在 E(投入)方面,有人则因缺乏目标感而产生倦怠与无力感;在 R(人际关系)层面,部分学生长期面临孤立状态或社交障碍。面对如此多样的心理诉求,当前服务模式尚未建立起清晰的分类干预机制,导致支持方式趋于一般化,服务对象体验感不强。
(二)心理育人缺乏连续机制,效果难以保证
高职“一站式”学生社区里的心理育人路径往往有着短时介入、间断服务的特性,不容易形成对学生心理发展全时期的有效支持,这种间断式、非系统构建的服务安排,造成 PEMRA 模型中 E(投入)与 A(成就)要素的育人功能降低,学生在遭遇压力时,虽可得到初步的帮助,然而鉴于缺少持续反馈与阶段式指引,不易在长期支持里形成心理韧性以及自我成长的积极体验,尤其是在问题尚未显著表现前,心理服务介入没有明确的路径,影响育人工作的整体连贯性和实际成效。
(三)社区资源配置分散,整合协同效能不足
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过程中,尽管各类资源如辅导员、心理专干、社工和朋辈支持力量等已初步进驻,但在 PEMRA 模型视角下,其各自职能之间缺乏结构性整合,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有效建立。P(积极情绪)与R(人际关系)相关服务往往依赖临时性活动或个别咨询,缺少贯穿日常的常态化心理氛围营造;E(投入)与A(成就)层面虽然涉及班级管理与学习支持,但相关职责散落在不同条线,缺乏统一规划与目标导向,造成学生体验割裂、服务路径不连贯。
四、PEMRA 模型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实践策
(一)构建分类服务体系,回应学生多样化心理需求
基于 PEMRA 模型对积极情绪、投入感、人际关系与成就感等心理维度的关注,“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应建立以学生心理表现为导向的分层分类支持体系。高职学生多处于自我认知构建初期,目标意识不强、情绪调节能力差异大、人际依赖性明显,因此分类支持需紧扣其行为特征与心理状态。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和辅导员可通过日常观察与阶段性测评,将学生划分为成长支持类、适应调节类与深度干预类三类群体,并据此匹配不同类型的服务资源。
对于成长支持类高职学生 围绕积极情绪激发 建融盛 侧重实践体验与自我效能提升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其参与校 其在真实任务中增强自信。适应调节类学生多处于自我认同 参与感的构建,借助朋辈辅导岗、小组协作任务和情绪支持 信任、恢复心理张力。对于深度干预类学生,则需依托社区内专职心 资源联动”的支持机制,联合医疗系统、家庭支持与外部专业机构,开 展系统 连续性 的心理干预,确保不脱节、不遗漏。
分类服务的核心在于贴合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状态与行为特征,精准提供所需支持,推动心理育人在“识别—分级—匹配—追踪”的闭环结构中高效运行,实现服务供给与学生成长需要的深度协同。
(二)延伸心理育人链条,形成持续反馈机制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构建贯通日常、融入成长的心理育人链条,需要以 PEMRA 模型为基础,将积极情绪的激发、人际关系的维护与成就感的生成贯穿于服务全过程。具体实践中,学校应打破心理服务的事件应对模式,将心理支持延伸至课前课中、课外活动及日常生活场景中,实现教育、干预、巩固一体推进。可以通过设立常态化心情打卡系统、设置合作反思日志、引导朋辈陪伴记录等方式,形成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追踪,增强支持路径的连贯性。
在反馈机制设计上,教师、辅导员与心理专员需共建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其情绪变化、交往适应及任务投入表现,以数据为支撑进行针对性反馈。同时,每次心理支持或合作活动后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和表达情绪状态,逐步提升其调控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设置阶段性评估任务与个性化建议推送,使心理育人不仅覆盖当下困扰,更持续陪伴学生的整体发展,真正实现以育心为核心的全程支持系统。
(三)整合校内外服务资源,打造协同高效的支持网络
建设协同高效的心理服务网络格局,应对应学生成长的多维度需求,打造常态化、彼此互补的资源联动机制[4]。校内方面,可搭建由心理咨询中心牵头、辅导员队伍配合、社区服务贯穿的支持体系,采用共享学生心理档案、定时举办联合研讨会议,推动信息按时传递和问题高效反馈。围绕 P(积极情绪)与 R(人际关系)这两个维度,设置共建活动阵地,强化服务的情感纽带与参与力度。从校外这个维度,可当地心理协会、医疗机构及公益组织合作,引入专业人才,提供临床干预、家校携手、社会融合等扩展类服务,并且借助签署合作协议清晰界定职责分工与流程衔接。尤其是学生出现严重情绪障碍,或者家庭支持不健全等特殊情形下,可实现快速转介、有力应对。
为保障资源协同机制的平稳运行,应拟定统一的服务流程标准与反馈制度,带动校内外服务在目标一致性达成、操作协调性提升和评价互通性实现上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阶段、各种情形中都可得到连续、准确的心理支撑。
五、结语
在 PEMRA 模型视域下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创新前行,有助于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由零散应对向整体推进转变。利用搭建分类服务体系、延展心理育人链条以及整合多元资源,学生的心理需求可获得更有温情与深度的回应。未来,应不断强化模式的实践测试以及机制完善进程,让社区不只是作为学生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成为提升心理素养、培养健康人格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刘鲁. 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效能提升研究[J]. 汽车维修与保养,2025,(07):98-99.
[2] 李治廷 .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效能提升路径探索 [J]. 山西青,2025,(11):34-36.
[3] 李冬倩 , 羌杨洋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5,(11):37-39.
作者简介:李佳佳,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PEMRA”模型的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4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