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夏增玉 史丽静

长春市九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关键词: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创新模式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保护性耕作对于保护黑土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农机作为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支撑,其推广模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效果。然而,当前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推广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1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概述

东北黑土地以其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有机质含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土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肥沃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能够产出高品质、高产量的粮食作物。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为目标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包括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

2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的现状与问题

2.1 推广现状

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农机的补贴力度,推广了一批适合东北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如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部分地区的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农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开始尝试使用这些农机具进行生产[1]。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推广主体单一

当前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校等主体参与度不高。政府部门在推广过程中面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2.2.2 技术培训的精准性与适应性有待提升

尽管当前已开展技术人员下乡培训等工作,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农机的操作与维护技术的掌握程度仍存在提升空间。部分农机具结构复杂、技术集成度高,农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样,现有培训在内容针对性、方式灵活性及后续技术支持方面尚有优化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具使用效果的充分发挥和推广进度的进一步加快。

2.2.3 示范效果不佳

部分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农机示范基地建设不够规范,示范效果不明显。示范基地的种植模式、农机具配置等与农民的实际生产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农民难以从中获得实际的参考和借鉴。

2.2.4 信息化程度低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农民获取农机信息的渠道有限,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产品和技术。同时,推广部门也难以对农机推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3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3.1 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需要更加高效、精准的农机推广模式。创新推广模式可以提高推广效率,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发展。

3.2 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传统推广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推广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保护性耕作农机带来的好处,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使用意愿。

3.3 解决推广难题的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创新推广模式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推广格局,解决推广主体单一、技术培训不足等难题,提高推广效果 [2]。

4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模式创新策略

4.1 构建多元化推广主体

4.1.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校等主体参与推广。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推广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确保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4.1.2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推动者。鼓励农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生产适合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高性能、智能化农机具。企业要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合作,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提高农民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

4.1.3 壮大合作社推广力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桥梁。支持合作社购置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开展统一作业服务。合作社可以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

周边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农机,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2 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

4.2.1 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校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和文化水平,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农机的操作和维护技能。

4.2.2 提供全方位服务

推广部门和企业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农机具的选型、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建立售后服务热线和维修网点,及时解决农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农机具的正常运行。

4.3 优化示范推广模式

4.3.1 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

按照东北黑土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生产需求,建设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农机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要展示先进的种植模式、农机具配置和管理经验,为农民提供直观的学习和借鉴样板。

4.3.2 开展现场观摩活动

定期组织农民到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让农民亲身感受保护性耕作农机的效果和优势。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解答农民的疑问,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

4.4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推广效率

4.4.1 建立农机信息服务平台

搭建涵盖农机产品信息、技术培训、作业服务、市场行情等内容的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推广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对推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4.4.2 推广电子商务模式

鼓励农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机具和配件。农民可以在网上比较不同品牌和型号的农机具,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并享受便捷的配送服务。

5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5.1 政策支持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购置农机具的成本。同时,对参与推广的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校等给予税收优惠、项目支持等政策激励,促进推广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5.2 资金投入

加大对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的资金投入,用于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搭建等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5.3 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高校和职业院校要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开展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水平。

结束语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机推广模式创新是保障东北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多元化推广主体、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等创新策略,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推广效果。未来,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推进推广模式的创新和完善,为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提供有力的农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峰 , 张健 , 程胜男 , 等 . 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结果分析 [J]. 农机科技推广 ,2021,(02):47-51.

[2] 高佳, 朱耀辉, 赵荣荣. 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演变、现实障碍与优化路径 [J].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26(01):82-89.

[3] 谢文帅 , 宋冬林 . 东北黑土地保护治理的演进历程、内在逻辑与优化策略 [J]. 经济发展研究 ,2023,(03):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