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处理技术探讨

作者

赵鹏程

永平县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和预算绩效评价中心  云南省大理  672600

1 公路软土路基的特点

1.1 天然含水量高

软土通常在水流缓慢的环境中形成,例如湖沼、滨海等地区。在漫长的沉积过程中,大量水分被土颗粒所包裹,导致其天然含水量极高。通常情况下,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可达到 30%-80% ,显著高于一般土体的含水量。这种高含水量使得软土呈现出软塑至流塑状态,其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和流动。

1.2 孔隙比大

鉴于软土颗粒尺寸微小且形态呈片状,颗粒间排列较为疏松,导致其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软土的孔隙率一般介于 1.0 至 2.0 之间,甚至可能更高。高孔隙率表明软土具有显著的压缩性,当受到荷载作用时,孔隙内的水分逐渐排出,土体随之发生压缩变形,进而引起路基沉降。此外,此类沉降过程通常是长期且持续的,对公路的正常运行可能产生严重影响。

1.3 压缩性高

软土的高含水量和大孔隙比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在公路建设中,路基需要承受车辆荷载和路面结构自重等压力。当软土路基受到这些荷载作用时,土颗粒会重新排列,孔隙体积减小,从而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软土的压缩系数一般在 0.5-2.0MPa-1 之间,属于高压缩性土。这就要求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软土的压缩性,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以控制路基的沉降量。

1.4 抗剪强度低

软土的抗剪强度主要受土颗粒间摩擦力与粘结力的共同作用影响。鉴于软土具有高含水量和大孔隙比的特性,土颗粒间有效应力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其抗剪强度不足。在工程实践中,软土的内摩擦角一般介于 5°至 15 之间,而粘聚力亦相对较小,通常在10 至30 千帕斯卡的范围内。由于抗剪强度的低下,软土地基在面对水平荷载(例如车辆制动、地震等)作用时,易发生滑移破坏,进而影响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处理技术的应用

2.1 换填法

换填法是一种较为直接且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其原理是将路基范围内的软土挖除,然后换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材料,如砂、砾石、灰土等。这种方法能有效改善路基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实际施工中,首先要根据软土的分布范围和厚度,确定换填的深度和宽度。一般来说,换填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换填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和压实性能,以确保换填后的路基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换填过程中,要分层填筑和压实,每层的厚度应根据压实设备和材料的性质合理确定,通常控制在 20-30 厘米左右。通过分层压实,可以保证换填材料的密实度,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

2.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利用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使软土中的水分排出,土体逐渐固结,从而提高软土的强度和减少沉降量。排水系统一般采用砂井、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等竖向排水体,以及砂垫层等横向排水体。加压系统则通过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等方式,对软土施加压力,加速孔隙水的排出。在堆载预压施工中,先在路基上填筑一定厚度的填土,使软土在荷载作用下排水固结。堆载的高度和时间应根据软土的性质和设计要求确定,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确保软土达到预期的固结程度。真空预压是在软土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然后用密封膜将其密封,通过真空泵抽出膜下的空气,形成真空负压,使软土中的孔隙水排出。这种方法施工速度快,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大面积的软土路基处理。

2.3 水泥搅拌桩法

水泥搅拌桩法是将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水泥与软土强制搅拌,使水泥与软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的水泥土桩体,从而提高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水泥的掺入量和搅拌工艺。水泥的掺入量一般根据软土的性质和设计强度要求确定,通常为软土质量的 10%-20% 。搅拌机械应能够将水泥均匀地掺入软土中,确保水泥土桩体的质量。搅拌桩的施工顺序一般采用隔行跳打,以避免相邻桩之间相互影响。施工完成后,要对水泥搅拌桩进行质量检测,如采用钻芯取样、静力触探等方法,检测水泥土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

2.4 强夯法

强夯技术是一种通过重锤自由落体产生的巨大冲击能量,对软土路基进行压实处理的方法。该技术通过促使软土颗粒重新排列和孔隙体积的缩减,有效提升了路基的密实度与承载力。强夯技术特别适用于浅层软土路基及杂填土的改良。在施工实施前,必须依据软土特性及设计规范,精确设定夯锤的质量、落锤高度以及夯击频次等关键施工参数。夯锤的质量通常介于10 至20 吨之间,其落距范围为 10 至 20 米。夯击频次应基于现场试验结果来确定,以确保达到最优的压实效果。在执行强夯作业时,必须遵循特定的夯击顺序,通常采用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点法。在夯击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夯击能量及间隔时间,以防止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完成强夯作业后,路基需经历一段时间的静置期,以便软土在夯击作用下进一步固结和稳定。

2.5 加筋法

加筋技术是通过在软土路基中嵌入筋材,例如土工格栅、土工织物等,利用筋材与软土之间的摩擦力和锚固效应,以提升路基的综合稳定性与承载力。筋材因其高强度和高模量特性,能够有效地分配荷载,降低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风险。在施工阶段,首先需对软土地基进行整平作业,清除表层的杂质和松散土。随后,依据设计规范铺设筋材,确保筋材铺设平整、张紧,防止出现皱褶和扭曲现象。相邻筋材之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一般不小于 0.5 米。铺设完成后,在筋材上分层填筑土料,并进行压实。在进行土料选择时,必须确保其具备优良的粒径分布与压实特性。填筑层的厚度应适度控制,通常不超过 20至 30 厘米。通过逐层压实,可实现筋材与土料的紧密结合,从而构建出一个统一的加筋土结构体系。加筋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软土路基,特别是在处理浅层软土和填方路基方面效果尤为突出。该技术能有效提升路基的抗滑稳定性,降低侧向位移和沉降量,同时具有节约材料和降低工程成本的优势。

3 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软土路基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这些特性给公路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而换填法、排水固结法、水泥搅拌桩法、强夯法和加筋法等施工处理技术,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公路工程建设中,需要根据软土路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环境影响等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处理技术。同时,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公路软土路基处理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公路的建设质量,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与高效,为我国公路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鹏云.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处理技术探讨[J].四川建材,2025,51(05):167-168+172.

[2] 肖科 . 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处理研究 [J]. 汽车周刊,2025,(04):129-131.

[3] 徐亦湾 . 浅析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运用 [J]. 中国设备工程,2025,(03):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