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作者

董伟玲

西平县金刚初级中学

引言

随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农村中学生厌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厌学问题不仅影响学业成绩,更可能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农村中学普遍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家庭教育缺失等挑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逃学辍学等问题,本文立足于农村初中教育实际,深入分析厌学现象的成因,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农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一、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教学意义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从学生个体发展来看,初中阶段正值青春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厌学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学业中断、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甚至引发一系列行为问题;从教育公平角度考量,解决厌学问题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就教学质量提升而言,改善厌学现象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1]。此外,关注并解决厌学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从长远来看,帮助农村中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能力,将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二、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农村中学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游戏化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数学课上讲授“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校园实地测量旗杆、树木的高度,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数学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组织“乡村故事会”活动,让学生收集并讲述本地的民间故事,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增强文化认同;英语课堂可以设计“乡村导游”角色扮演,用英语介绍家乡风景名胜,这些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化为有趣的实践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加强家校合作,构建支持系统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是解决厌学问题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观摩,了解子女学习情况,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建立“亲情连线室”,方便学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视频交流,教师每月进行家访,特别关注厌学倾向严重的学生家庭,与家长共同制定帮扶计划,并且我们还针对 10 名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建立了“1+1+1”帮扶模式(1 名教师 +1 名家长 +1 名学生干部),通过定期交流、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一学期后这些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到 95% 以上,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学校还开设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3. 优化校园环境,丰富课余生活

改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对缓解厌学情绪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应努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如建设标准化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地等,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农业科技小组、乡土文化社、手工艺社等,让学生发展特长、获得成就感 [2]。心理辅导室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疏导情绪。通过设立“校园农耕园”,组织学生参与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使原先 20 余名经常逃课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兴趣,同时还建立了“校园文化节”制度,每月组织不同主题的活动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总结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系统性的解决策略。本文提出的三种对策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能够直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家校合作可以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优化校园环境则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氛围。解决厌学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更要重视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建议农村中学建立常态化的厌学预防和干预机制,将解决厌学问题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将不断改善,为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农村学生的特殊需求,探索更多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有效做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浩, 罗小漫, 陈全银, 等. 留守中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25):12-16.

[2] 孙威 , 林建 , 马玲 , 等 . 农村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4):186-187.